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悦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
【正文】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指的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联想性等,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方法;措施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闪光点,试图将学生消极被动的惰性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自觉、更有效果,以便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科目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因素,积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要抓住学生好动、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制简单的学具模型。并动脑摆一摆、拼一拼,变变形,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例如在五年级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1.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数学本身就有图像美对称美的特点,教师再抓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然后教师再拿出自己的做的教具(如图),让学生做一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积与面积的区别,对空间概念有更深的印象。
图1
2.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1)用手摸一摸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看看它们有几个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这些面的形状都怎么样?(有正方形、有长方形)
(3)找出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②不同点:
正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棱长相等
(4)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自己动手制作了学具,还动脑总结了学具的异同点。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了知识,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充当了一节课的教师。激励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抽象性,是一门充满规律的学科。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方法的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熟记公式,还要指导学生能理解运用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公式,要活记、巧计公式,可采取练顺口溜的方法,使学生巧计会用公式解决图形表面积的难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体的表面积公式中,我是这样进行讲授的。
1.针对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作以下巩固训练。
(1)长方体有几个面?(6个面)
(2)什么是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3)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面积=长×宽,即S=a×b)
2.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1)提问:
①长×宽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上底面和下底面)
②长×宽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前面和后面)
③宽×高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左面和右面)
(2)分析、总结、推导公式:
让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有几个面。(各有两个面)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长×宽+长×高+宽×高)×2。
3.编顺口溜让学生对公式记忆和运用。
三碰和乘以2(碰,指相乘,三碰即三个量,两两相乘,三碰和,即三个积之和),这样学生对对所学公式就有了一个简化的记忆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数学教学不可能依靠学生给讲懂,而只能引导学生想懂。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依据学习规律来确定学习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换算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利用公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解决较难习题的。
有一个长方体,底面周长是17.6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高是多少?
针对这种公式换算进行计算较难的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让学生说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
2.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求出长方体的高:
(19+长×高+宽×高)×2=66.16
用乘法分配律,将2分配进去可得:
19×2+长×高×2+宽×高×2=66.16
提取式子中的公共数和公式符号,原式可得:
38+2×(长+宽)×高=66.16
再将底面周长17.6厘米代入式子中,原式可得:
38+17.6×高=66.16
高=1.6(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饱尝了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叫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三根分别是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的饮料吸管围成三角形,理解概念中有关围成指的是密封、首尾相接的意义后,我则让学生思考讨论:是否任意三根吸管都可以围城一个三角形,当其中的两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时还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虽然课堂费时较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如在判断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都是50度,这是什么三角形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如何确定呢?我让学生重温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叫锐角三角形后,再来讨论这道判断题就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确定它的答案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主体转向研究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应该自觉地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意识,真正明确学是教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有目的的学,得法的学,真正地会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秋枫:《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9期。
[2]符秀兰:《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学》),2008年4期。
[3]程德良:《数学课堂结构改革刍议》(《小学教学研究》),1984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方法;措施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闪光点,试图将学生消极被动的惰性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自觉、更有效果,以便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科目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因素,积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要抓住学生好动、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制简单的学具模型。并动脑摆一摆、拼一拼,变变形,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例如在五年级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1.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数学本身就有图像美对称美的特点,教师再抓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然后教师再拿出自己的做的教具(如图),让学生做一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积与面积的区别,对空间概念有更深的印象。
图1
2.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1)用手摸一摸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看看它们有几个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这些面的形状都怎么样?(有正方形、有长方形)
(3)找出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②不同点:
正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棱长相等
(4)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自己动手制作了学具,还动脑总结了学具的异同点。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了知识,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充当了一节课的教师。激励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抽象性,是一门充满规律的学科。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方法的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熟记公式,还要指导学生能理解运用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公式,要活记、巧计公式,可采取练顺口溜的方法,使学生巧计会用公式解决图形表面积的难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体的表面积公式中,我是这样进行讲授的。
1.针对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作以下巩固训练。
(1)长方体有几个面?(6个面)
(2)什么是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3)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面积=长×宽,即S=a×b)
2.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1)提问:
①长×宽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上底面和下底面)
②长×宽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前面和后面)
③宽×高是长方体的哪两个面?(左面和右面)
(2)分析、总结、推导公式:
让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有几个面。(各有两个面)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长×宽+长×高+宽×高)×2。
3.编顺口溜让学生对公式记忆和运用。
三碰和乘以2(碰,指相乘,三碰即三个量,两两相乘,三碰和,即三个积之和),这样学生对对所学公式就有了一个简化的记忆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数学教学不可能依靠学生给讲懂,而只能引导学生想懂。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依据学习规律来确定学习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换算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利用公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解决较难习题的。
有一个长方体,底面周长是17.6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高是多少?
针对这种公式换算进行计算较难的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让学生说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
2.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求出长方体的高:
(19+长×高+宽×高)×2=66.16
用乘法分配律,将2分配进去可得:
19×2+长×高×2+宽×高×2=66.16
提取式子中的公共数和公式符号,原式可得:
38+2×(长+宽)×高=66.16
再将底面周长17.6厘米代入式子中,原式可得:
38+17.6×高=66.16
高=1.6(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饱尝了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叫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三根分别是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的饮料吸管围成三角形,理解概念中有关围成指的是密封、首尾相接的意义后,我则让学生思考讨论:是否任意三根吸管都可以围城一个三角形,当其中的两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时还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虽然课堂费时较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如在判断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都是50度,这是什么三角形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如何确定呢?我让学生重温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叫锐角三角形后,再来讨论这道判断题就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确定它的答案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主体转向研究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应该自觉地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意识,真正明确学是教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有目的的学,得法的学,真正地会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秋枫:《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9期。
[2]符秀兰:《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学》),2008年4期。
[3]程德良:《数学课堂结构改革刍议》(《小学教学研究》),198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