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智能手机+教学
【作者】 于丽婷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并为教学成效的提升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无法离开信息技术的推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正确认知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的优势,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变革的不断发展。而这对于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迈入国际化的教育轨道、培育更符合新时代要求标准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定义
所谓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质上就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利用学科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渠道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从而将学科内容以更为直观、清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并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情绪的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引入能够促使教师进行各学科知识的整理、收集、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信息以及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发散,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能够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形式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点,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的关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第二点,充分凸显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创造性。第三点,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求,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以及吸收、记忆。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内涵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新时期对于教育系统的优化与创新实质上也就是对于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够全面落实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即彻底转变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参与性特征,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发展需求的学科教学课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知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布置教学任务。而一旦学生产生任何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帮助以及引导。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求各科目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托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策略
1. 构建教学资源库
学校领导阶层也要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不同的学科都包含着海量的教学内容,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运用专业手段来实时进行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总结,并构建出合理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校内各学科专业教师提供资源服务。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学科内容分类储存信息,构建出独立的分数据库,再在每个学科数据库中进行分化,进而继续分类。这种细分化的数据信息构建模式能够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师的资源收集以及数据整理。
2. 构建“智能手机+教学”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也开始进入课堂。为此,各科目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建微信、QQ群,以实现教学信息以及学习资料的及时传输与共享。在远离课堂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来与教师进行文字、语音或者视频沟通,以及时探析自己所无法处理的问题。而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查询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第二, 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辅助。比如爱学团app、超级老师app、教学助手app。这些软件中内置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连接网络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而进行下载与利用,从而减轻备课压力。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手机与多媒体进行直连。智能手机不仅仅是娱乐工具,也同样是有效的学习道具。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智能手机来完成课堂任务。例如规定每位同学下载同样的学习软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利用手机来进行题目解答。而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则可以通过投屏的形式进行观察,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四, 教师可利用智能手机控制屏幕显示内容。无论处于任何时间或者任何位置点,教师都可以通过手机来与大屏幕进行交互。这种方式能够大量节省教师的移动时间,并呈现出更高速率的课堂效果。
第五, 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利用互联网来对照答案,完成自我检测。教师可以预先将题目解答步骤——定时发布在学习软件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测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第六, 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构建的共享平台来登入教育系统进行资源收集与下载。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教师与学生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第七, 各科目教师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与学生家长进行实时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从而促使学生做好手机管理工作。而学习软件的使用使得教师能够全面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课堂纪律,观测学生的基本生活与学习状态,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来分析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能够加强教学创新的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课堂教学环境。此外,它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学校领导阶层也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妍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188.
[2] 周小燕,郭念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刍探[J].成才之路,2019(15):8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正确认知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的优势,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变革的不断发展。而这对于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迈入国际化的教育轨道、培育更符合新时代要求标准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定义
所谓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质上就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利用学科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渠道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从而将学科内容以更为直观、清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并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情绪的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引入能够促使教师进行各学科知识的整理、收集、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信息以及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发散,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能够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形式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点,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的关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第二点,充分凸显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创造性。第三点,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求,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以及吸收、记忆。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内涵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新时期对于教育系统的优化与创新实质上也就是对于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够全面落实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即彻底转变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参与性特征,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发展需求的学科教学课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知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布置教学任务。而一旦学生产生任何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帮助以及引导。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求各科目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托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策略
1. 构建教学资源库
学校领导阶层也要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不同的学科都包含着海量的教学内容,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运用专业手段来实时进行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总结,并构建出合理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校内各学科专业教师提供资源服务。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学科内容分类储存信息,构建出独立的分数据库,再在每个学科数据库中进行分化,进而继续分类。这种细分化的数据信息构建模式能够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师的资源收集以及数据整理。
2. 构建“智能手机+教学”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也开始进入课堂。为此,各科目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建微信、QQ群,以实现教学信息以及学习资料的及时传输与共享。在远离课堂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来与教师进行文字、语音或者视频沟通,以及时探析自己所无法处理的问题。而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查询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第二, 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辅助。比如爱学团app、超级老师app、教学助手app。这些软件中内置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连接网络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而进行下载与利用,从而减轻备课压力。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手机与多媒体进行直连。智能手机不仅仅是娱乐工具,也同样是有效的学习道具。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智能手机来完成课堂任务。例如规定每位同学下载同样的学习软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利用手机来进行题目解答。而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则可以通过投屏的形式进行观察,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四, 教师可利用智能手机控制屏幕显示内容。无论处于任何时间或者任何位置点,教师都可以通过手机来与大屏幕进行交互。这种方式能够大量节省教师的移动时间,并呈现出更高速率的课堂效果。
第五, 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利用互联网来对照答案,完成自我检测。教师可以预先将题目解答步骤——定时发布在学习软件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测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第六, 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构建的共享平台来登入教育系统进行资源收集与下载。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教师与学生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第七, 各科目教师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与学生家长进行实时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从而促使学生做好手机管理工作。而学习软件的使用使得教师能够全面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课堂纪律,观测学生的基本生活与学习状态,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来分析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能够加强教学创新的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课堂教学环境。此外,它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学校领导阶层也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妍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188.
[2] 周小燕,郭念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刍探[J].成才之路,2019(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