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交互式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健美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性的四个方面: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材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并阐述了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最后阐述在日常的教学中,自己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性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的转变。我在交互式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教学思路的实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略作介绍。
一、提出问题,师生交互
过去复习课的上法,往往是老师领着学生复习课本,然后做几个题。其实复习课,更应注重交互式学习方法。因为用此法复习,不仅能把知识串起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而且还能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上复习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引线,让学生自己去串,去归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总结出来的内容,常常比单方面总结的内容丰富得多,充实得多,学生掌握得也会更牢固。在复习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a、b、c、b2—4ac的符号关系时,是这样处理的:
画出抛物线y=ax2+bx+c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大体位置,提出问题(1)根据图象确定a、b、c、b2—4ac的符号?
学生仔细观察,很快便得a> 0、c< 0 、b2—4ac>0 (2)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生回答: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上说明a > 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所以c< 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说明b2—4ac> 0。学生分析得很好,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3)b的符号怎样确定?学生无法找到答案。接着我让小组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之中。这种交互学习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耻,有的学生循循善诱,学生真正融入到知识海洋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b>0,究其原因有二,一种说法:因为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b/2a<0,而a> 0(前面已确定)所以b>0,另一种说法,因为抛物线的顶点在第三象限,它的横坐标-b/2a<0,所以b>0。我给予学生高度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二 、生生互动,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在老师画好的圈中转来转去,老师讲,学生听,这无形中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交互式教学”与传统的教法相比,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交互式”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互中探究学习方法,找出解题规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八十九页)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探讨(1)“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2)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结果他们探讨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而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比老师要讲的方法还多了两种。如直接用△ADE和△ABC相似可求得结论,另一方法是过点E做EM∥AB交BC于M,可证得△CEM∽△CAB,这样,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互动”中,寻找更好的解题思路,从中找出解题规律,归纳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 、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了集体的智慧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交互”,确实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探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与三角形中哪条线段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时,此题难度较大,如果单纯通过讲解,老师把答案告诉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探讨此问题时,我摒弃以往的做法,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交互,经过探讨, 班级里果然出现了“诸葛亮”,他们不但找出了“两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而且还用两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一是截短法(或加长法),二是不常用的面积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借此,我又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以拓展思维,——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与三角形的哪一条线段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经过探讨,学生们得出了正确结论。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一类似的题目,并让同桌解决,同学们很快考虑出“等腰梯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这样通过一系列具体问题逐渐展开,引导学生加深探究,由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求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我一般将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差四个同学一组,在小组讨论中差生也参与,这样,久而久之,差生再也不认为别的同学歧视他,学习劲头足了。他们在交互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地运用“交互式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拓展延伸、合理分组优化的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让我们在共同的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叶 平 《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
[2]余胜泉、马宁 《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性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的转变。我在交互式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教学思路的实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略作介绍。
一、提出问题,师生交互
过去复习课的上法,往往是老师领着学生复习课本,然后做几个题。其实复习课,更应注重交互式学习方法。因为用此法复习,不仅能把知识串起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而且还能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上复习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引线,让学生自己去串,去归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总结出来的内容,常常比单方面总结的内容丰富得多,充实得多,学生掌握得也会更牢固。在复习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a、b、c、b2—4ac的符号关系时,是这样处理的:
画出抛物线y=ax2+bx+c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大体位置,提出问题(1)根据图象确定a、b、c、b2—4ac的符号?
学生仔细观察,很快便得a> 0、c< 0 、b2—4ac>0 (2)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生回答: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上说明a > 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所以c< 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说明b2—4ac> 0。学生分析得很好,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3)b的符号怎样确定?学生无法找到答案。接着我让小组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之中。这种交互学习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耻,有的学生循循善诱,学生真正融入到知识海洋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b>0,究其原因有二,一种说法:因为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b/2a<0,而a> 0(前面已确定)所以b>0,另一种说法,因为抛物线的顶点在第三象限,它的横坐标-b/2a<0,所以b>0。我给予学生高度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二 、生生互动,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在老师画好的圈中转来转去,老师讲,学生听,这无形中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交互式教学”与传统的教法相比,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交互式”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互中探究学习方法,找出解题规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八十九页)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探讨(1)“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2)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结果他们探讨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而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比老师要讲的方法还多了两种。如直接用△ADE和△ABC相似可求得结论,另一方法是过点E做EM∥AB交BC于M,可证得△CEM∽△CAB,这样,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互动”中,寻找更好的解题思路,从中找出解题规律,归纳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 、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了集体的智慧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交互”,确实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探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与三角形中哪条线段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时,此题难度较大,如果单纯通过讲解,老师把答案告诉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探讨此问题时,我摒弃以往的做法,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交互,经过探讨, 班级里果然出现了“诸葛亮”,他们不但找出了“两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而且还用两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一是截短法(或加长法),二是不常用的面积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借此,我又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以拓展思维,——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与三角形的哪一条线段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经过探讨,学生们得出了正确结论。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一类似的题目,并让同桌解决,同学们很快考虑出“等腰梯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这样通过一系列具体问题逐渐展开,引导学生加深探究,由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求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我一般将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差四个同学一组,在小组讨论中差生也参与,这样,久而久之,差生再也不认为别的同学歧视他,学习劲头足了。他们在交互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地运用“交互式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拓展延伸、合理分组优化的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让我们在共同的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叶 平 《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
[2]余胜泉、马宁 《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