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 王全燕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张戈庄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认识周边的世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打下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导入;兴趣;设疑;辩论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认识周边的世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打下基础。科学在小学教学中显得很重要。作为科学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猜谜竞赛强化情境等等。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中,学生无需教者多加指导,就设计出形式多样的验证昼夜交替的实验方案。在汇报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提出:我们的解释是否合理呢?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假设:可能和……有关,继而进行了预测,接下来,学生根据各自的猜想去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发现影响昼夜交替的因素,与同伴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以及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对结果太在意,他们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3.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
  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假设,并说服别人。如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纷纷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数字完全相同的几乎没有,呈现在实验记录表上的是14克、16克、20克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先给学生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学生们分组把自己的答案汇总,再说说自己答案的依据,然后请学生们分析。教师适时指出出现误差的原因,使学生们知道科学概念要有事实作依据,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细、严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求是。
  4.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科学课的教材中,通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是一些短时间难以呈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一些因为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客观现象,这些内容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涉及“月球的运动”和“宇宙”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5.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为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显示出一批小动物,山羊、蝴蝶、蜻蜓等,这些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你们知道吗?这样的情境一出现,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主题,归纳出了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的知识点,课进行得很顺利,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学生就带着学习动力主动地进入学习的主体活动中。比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我准备了不同时期的一角、五角和一元的硬币,让学生猜哪种硬币是铁材料制成的,学生积极发表见解,然后提问怎么验证时,学生提出用磁铁,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自然地被引到本课的学习之中,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6.巧设疑难,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部悬疑电影,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时,我提出问题,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天晴后,水洼里的水很快干了,水哪里去了?学生很快会回答渗到土里面了,之后我出示盛水的烧杯,然后加热,不一会水就变少了,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杯子中,它是怎么减少的呢?学生心中产生了不小的疑问,此时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融入新课学习之中。
  综上可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6期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初探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01期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周刊》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