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将教学内容巧妙组合,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作者】 刘钦英
【机构】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比较阅读;探究;启迪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宝贵的品格。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伤仲永》、《孙权劝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收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教学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意境。
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一反一正。为了巩固和延伸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如熟读成诵、识记重点字词、把握句式,流畅地翻译句子)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与吕蒙,一幼年不学,终无所成;一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了智慧的光芒,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合作、讨论、探究,就原因作了层层对比剖析:
(一)神童与吴下阿蒙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书具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此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天才的锋芒已展现,一个都不曾识书具的小孩子,语出惊人,造诣可数,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谁料却每况愈下。
而吴下阿蒙,初不习文,后受人之劝,仿人之学,却日渐学成。吕蒙的成学经历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者学之初及结局的天壤之别,怎不令人叹惜!
(二)阻学与劝学
“仲永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四处卖学问,不让他学习,牵着孩子的鼻子走,最终耽误了儿子的大好前程。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不偿失。
孙权以“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必要性;以自身“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榜样力量;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方法积极劝学。驳斥了“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不正当理由,促使吕蒙学习。
同为人者,父亲葬送了儿子的前途,主君造就了名将。
(三)怠学与好学
仲永随其父“环谒于邑人”,消极怠学,失去了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自己的父亲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又何尝不是必然?不受之人的教训真是惨痛至极。
吕蒙受劝“乃始就学”。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吕蒙抓住了学习的机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享受了成功学习的喜悦。受之天的条件有算什么呢?
(四)捧学与促学
“仲永之诗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在这样捧学的氛围中,仲永小小年纪又何以堪,难免被赞词所沉醉而飘飘然,被金钱迷惑而忘其所以然。
而吕蒙呢?“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鲁肃敬才、爱才、惜才,“拜蒙母,结友而别”,鸿儒间谈笑,往来无白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鲁肃的“问”学恰恰起了促学助学的作用。
经过层层剖析,学生明白了“江郎才尽”的根源和“非复吴下阿蒙”的道理。“仲永先天通悟,受人不至,卒于众人”,实乃仲永、仲永父、周围人之过;吕蒙“不受之天而受之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确是吕蒙、孙权、周围人之功。
一曲散尽终未了,一悲一喜的命运又给了学生怎样的人生启迪呢?——“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学习成就未来”的道理已悄悄地沁入学生的心扉。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投入、探究,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既强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又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既要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关键词:比较阅读;探究;启迪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宝贵的品格。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伤仲永》、《孙权劝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收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教学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意境。
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一反一正。为了巩固和延伸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如熟读成诵、识记重点字词、把握句式,流畅地翻译句子)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与吕蒙,一幼年不学,终无所成;一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了智慧的光芒,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合作、讨论、探究,就原因作了层层对比剖析:
(一)神童与吴下阿蒙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书具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此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天才的锋芒已展现,一个都不曾识书具的小孩子,语出惊人,造诣可数,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谁料却每况愈下。
而吴下阿蒙,初不习文,后受人之劝,仿人之学,却日渐学成。吕蒙的成学经历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者学之初及结局的天壤之别,怎不令人叹惜!
(二)阻学与劝学
“仲永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四处卖学问,不让他学习,牵着孩子的鼻子走,最终耽误了儿子的大好前程。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不偿失。
孙权以“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必要性;以自身“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榜样力量;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方法积极劝学。驳斥了“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不正当理由,促使吕蒙学习。
同为人者,父亲葬送了儿子的前途,主君造就了名将。
(三)怠学与好学
仲永随其父“环谒于邑人”,消极怠学,失去了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自己的父亲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又何尝不是必然?不受之人的教训真是惨痛至极。
吕蒙受劝“乃始就学”。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吕蒙抓住了学习的机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享受了成功学习的喜悦。受之天的条件有算什么呢?
(四)捧学与促学
“仲永之诗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在这样捧学的氛围中,仲永小小年纪又何以堪,难免被赞词所沉醉而飘飘然,被金钱迷惑而忘其所以然。
而吕蒙呢?“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鲁肃敬才、爱才、惜才,“拜蒙母,结友而别”,鸿儒间谈笑,往来无白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鲁肃的“问”学恰恰起了促学助学的作用。
经过层层剖析,学生明白了“江郎才尽”的根源和“非复吴下阿蒙”的道理。“仲永先天通悟,受人不至,卒于众人”,实乃仲永、仲永父、周围人之过;吕蒙“不受之天而受之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确是吕蒙、孙权、周围人之功。
一曲散尽终未了,一悲一喜的命运又给了学生怎样的人生启迪呢?——“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学习成就未来”的道理已悄悄地沁入学生的心扉。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投入、探究,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既强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又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既要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