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冯 波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德馨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不断深入,教学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合作学习可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次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组建实质小组,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1、适时灵活分组。学生要合作,首先得要有个合作的团体,过大过小的团体都不利于学生合作。因此,可以4——6人组成一个组。组内成员可以按成绩划分,优秀生和潜能生搭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让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搭配,潜能生和潜能生搭配,这便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适当自由组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兴趣一样、看法一致的学生为一组,与其他组展开辩论。
  2、积极地相互依靠。即让学生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们也不可能成功,(反之亦然)也就是同舟共济。可以通过布置每个学生一个角色而形成积极的角色依存。一般可以在组内设立不同岗位,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职责,职责要定时轮换,避免“疲软”现象,同时促使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教完“平面图形面积”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方式不限。由本次的小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知识能力不同明确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检查员(必须确保全部组员能正确解释如何整理)、有的是鼓励者(以友好的方式鼓励全组参与讨论,共享大家的想法和感受)、有的是总结人。这样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事,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在与教师共同合作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组按教材编排从前到后整理,以长方形面积为基础,逐一推导;有的组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圆的知识对比整理;有的组列成表格;有的组出现一份检测卷。可见,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反思力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建立评价体系,适时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促进小组反思。可以采用三级评价:对个人、小组、全班进行评价,这样能增进小组的团结协作。如教学《认识圆》时,学生在玩好车模后要通过小组研究去探讨:为什么在平地上,车轮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方便?学生在组里各尽其才,有的滚动大硬纸板实验,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说想法。得出结论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做得怎样?然后让小组按顺序列出3件自己做得好的事,然后再指出一件他们认为做得更好的事,最后就全班情况让全体学生作总评价。这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也没有失去对个人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到只有为自己的责任不懈努力,才能与同伴真正“同舟共济”。
  三、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1、等待中学会认真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会在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在平常教学中,针对学生急于发言的心态,有的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在陈述意见或提问时,你自己也想发言,对同一个问题,你可以直接站起来说,对不同的问题必须举手,但必须等别人发表完见解后,这样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以后才能做出决定。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产生分数后,我要求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组收集到的分数表示什么,有个组在介绍这块西瓜我吃了十分之三,就表示一共分成10块,吃了3块时,下面小组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发言,甚至有组窃窃私语。针对此状,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明白别人所说分数表示什么后,才有资格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见解,而且能借鉴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2、矛盾处展开讨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对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或难度比较高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困惑,这时,学生就会感到与人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组织、引导好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小组合作,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1/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只有几位学生反对。针对此现状,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说:“我们现在进行辩论比赛,认为对的组成一组,认为错的为一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判断,看看哪组说得有理由?”学生兴趣昂然,思绪万分。在激烈的争辩中,反方学生拿出纸张,分成一大一小,骄傲地问同伴:“这小部分纸还是这张纸的1/2吗?”正方学生茅塞顿开。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积极与人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综上,合作学习能使学习者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能够享受在学习中团体协作的乐趣,与单纯掌握知识相比,合作学习对学习者的终生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合作学习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赖于广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冷静思考、真诚对待和踏实投入,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将合作学习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白元春.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10。
  [2]徐达波.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育》,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