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作者】 丁会访
【机构】 (山东省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环境;教学情境;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是单向付出。学生只是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数学新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堂上情感互动
数学课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有点枯燥,所以首先应该在情感方面产生互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首先,爱与欣赏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再次,课堂上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观点。
二、师生教学互动
互动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互动的过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1.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所以课前设计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师生互动的源泉。
2.创设数学思维情境,促进师生互动。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本质上讲,数学研究的是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是源泉于实际又指导实际的一种创造思维,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想法都不相同,要想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得在良好的情境中实现,同时促进老师对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思考。因此创设数学思维情境对促进师生互动很有必要。如在高中上必修Ⅲ时,谈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思考举例:
生1:“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必然事件;
生2:“枯的叶会往下落”是必然事件;
生3:“投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反面情况”是随机事件;
生4:“电话机在一分钟内接到2次呼叫”是随机事件;
生5:“我会长出翅膀”是不可能事件;
生6:“常温下,焊锡熔化”是不可能事件;
生7:“我们的数学老师是男的”是不可能事件;
当生7提出结论时,教室里又多了一片笑声,因为老师是女的,不过也有的同学在那嘀咕:如果数学老师换了,那么就有可能是男的。老师说:“老师没有想到的,而同学们都可以想到,你们的聪明早就应该发挥出来了。”……
最后教师启发大家,“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大家感悟到了什么。最后一致认为“数学老师是男的”是不可能事件。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也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大的帮助。
3.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能力。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角色转变
数学课中发现尽管老师讲得起劲,但学生却很沉闷,其实这就是老师包揽课堂的结果,必须转变这种行为和角色。突破以老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和开发者,而学生是主体,老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法,这样老师包揽课堂的现状就会得到改变。必修Ⅱ谈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这节内容,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及应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如果老师只是从概念上讲解,那么学生就会很疑惑,概念相对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过概念可以转变为数学方式。例如:线面垂直的判定。让学生们都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过△ABC翻折纸片,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当AD不垂直于底边BC时,AD能否垂直于桌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做,亲身实践和体验得到的线面垂直的判定往往比老师讲授的效果更好,无疑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四、开放数学课堂
1、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是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师生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老师将学生看成一个成员,一个同伴,是“我们中的一员”。
2、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保障。开放、互动的课堂不需要设计过于完美的过程,要适当留一点空白,以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多一份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使知识与互动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能力,又能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冬梅.《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宁夏教育,2008(3)
[2]齐俊平.“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1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环境;教学情境;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是单向付出。学生只是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数学新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堂上情感互动
数学课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有点枯燥,所以首先应该在情感方面产生互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首先,爱与欣赏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再次,课堂上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观点。
二、师生教学互动
互动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互动的过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1.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所以课前设计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师生互动的源泉。
2.创设数学思维情境,促进师生互动。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本质上讲,数学研究的是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是源泉于实际又指导实际的一种创造思维,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想法都不相同,要想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得在良好的情境中实现,同时促进老师对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思考。因此创设数学思维情境对促进师生互动很有必要。如在高中上必修Ⅲ时,谈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思考举例:
生1:“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必然事件;
生2:“枯的叶会往下落”是必然事件;
生3:“投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反面情况”是随机事件;
生4:“电话机在一分钟内接到2次呼叫”是随机事件;
生5:“我会长出翅膀”是不可能事件;
生6:“常温下,焊锡熔化”是不可能事件;
生7:“我们的数学老师是男的”是不可能事件;
当生7提出结论时,教室里又多了一片笑声,因为老师是女的,不过也有的同学在那嘀咕:如果数学老师换了,那么就有可能是男的。老师说:“老师没有想到的,而同学们都可以想到,你们的聪明早就应该发挥出来了。”……
最后教师启发大家,“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大家感悟到了什么。最后一致认为“数学老师是男的”是不可能事件。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也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大的帮助。
3.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能力。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角色转变
数学课中发现尽管老师讲得起劲,但学生却很沉闷,其实这就是老师包揽课堂的结果,必须转变这种行为和角色。突破以老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和开发者,而学生是主体,老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法,这样老师包揽课堂的现状就会得到改变。必修Ⅱ谈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这节内容,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及应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如果老师只是从概念上讲解,那么学生就会很疑惑,概念相对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过概念可以转变为数学方式。例如:线面垂直的判定。让学生们都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过△ABC翻折纸片,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当AD不垂直于底边BC时,AD能否垂直于桌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做,亲身实践和体验得到的线面垂直的判定往往比老师讲授的效果更好,无疑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四、开放数学课堂
1、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是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师生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老师将学生看成一个成员,一个同伴,是“我们中的一员”。
2、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保障。开放、互动的课堂不需要设计过于完美的过程,要适当留一点空白,以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多一份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使知识与互动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能力,又能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冬梅.《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宁夏教育,2008(3)
[2]齐俊平.“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