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思维导图”复习“微专题”
【作者】 刁莉宏 刘梦龙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高级中学)
【正文】目前高考命题的趋势是以知识为载体,核心素养为根本,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试题体现了基础、综合、迁移应用和创新多种特点,这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知识迁移的能力、围绕主题的综合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二轮复习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网络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有没有一种高效的方法,既能有效整合教材,归纳地理规律,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建构起知识体系,又能提升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呢?这里介绍一个运用“思维导图”解决“微专题”问题的复习方法,简便易学,而且能活学活用。思维导图是使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一系列的知识点通过图片、文字等信息构建出关键词和相关知识的相互衔接,尽可能地将人体左右脑的机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中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手脑并用,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题思路。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可以直观的展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能较好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思维学习模式。下面笔者就选择“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微专题,介绍一下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能力的方法。
一、方法介绍
1.展示主题——创设情境。
以加勒比海中某岛为例,提供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有个地图信息就行了。
2.提出问题——层层推进。
问题一: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问题二: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问题三:试为该区域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问题四:说明该区域大力推广种植甘蔗的重要意义
3.知识总结——构建体系。
二、方法分析
以微专题的形式(区域综合分析)设置四个问题,层层推进。
①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学生在先进行区域定位——区域的地理位置,后分析在该区域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山峰、河流、湖泊等,通过对这些地理事物的分析得出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等的特点。
②分析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有何联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关系的出路。在前面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④通过对四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以区域图为背景下的地理问题的一般考点及解决方法。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能把问题条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能事半功倍。
一、方法介绍
1.展示主题——创设情境。
以加勒比海中某岛为例,提供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有个地图信息就行了。
2.提出问题——层层推进。
问题一: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问题二: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问题三:试为该区域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问题四:说明该区域大力推广种植甘蔗的重要意义
3.知识总结——构建体系。
二、方法分析
以微专题的形式(区域综合分析)设置四个问题,层层推进。
①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学生在先进行区域定位——区域的地理位置,后分析在该区域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山峰、河流、湖泊等,通过对这些地理事物的分析得出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等的特点。
②分析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有何联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关系的出路。在前面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④通过对四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以区域图为背景下的地理问题的一般考点及解决方法。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能把问题条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