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作者】 张旭春

【机构】 (四川省富顺县长滩镇均安小学校)


【正文】学生是语文的学习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保证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不良的方法则导致学习上的失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即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并具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一、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知识传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知识的授与受的关系。语文教学只注重教材和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课堂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上面板书下面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记熟的也只是教师抄在黑板上的基础知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学会了不少语文知识,但很少掌握基本技能,更不会运用和能力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仍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
  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当今教学改革中,正确运用中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策略,可以真正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这是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语文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梁启超在《教授法》一文中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的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应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得以自主发展。学生的参与是起点,重点是学会。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选择的余地,一个展现的机会。我们语文教师应着力去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为线索安排教学的传统做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语文课堂的引导灵活,首先得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动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语文学科通过学生听、说、读、写,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同时,教师以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志愿军与朝鲜大妈告别一段,分三步指导学法:第一步,理清线索,扣住词句理解;第二步,抓住“回忆”部分,体会“亲人”的含义;第三步,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内在感情。接着让学生试用学法,学习志愿军与大嫂告别的那段。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这堂课的学习过程,学生很快学会了学法。再如在学《桂林山水》时,学生便能将这一学法迁移到课堂中来。课文分别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的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完全一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并运用已掌握的学法,很快便能触类旁通,学懂课文。
  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拟定相应的学法指导项目,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方法,能对某种学习方法作准确、简明的概括。一位高年级语文教师发现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由此确定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并将预习方法归纳为:1、及时预习,熟悉教材;2、尝试朗读,记下疑难,摘记好词好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法,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在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之中,善于找到渗透点,力求做到有机、有效、有度。
  二、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怎样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呢?
  1、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几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结论,而是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同学中起到交流学习过程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过程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学习方法上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久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了。例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检“温馨”的“馨”字。学生按照以往掌握的部首查字的方法,查下半部分的“日”,可是“日”部查不到,“香”又不是部首。教师发现学生查不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从上下左右寻找部首,于是就提示他们能不能从左上角找到部首,学生顺着教师的提示,马上查左上角的“士”部,找到这个“馨”字。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找到了这个“馨”字,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查字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偶然出现了需要点拨学法的情境时,教师应顺势进行点拨。点拨的最佳时期,是学生处于“憤”、“悱”之际,即处于想找到正确结论,但又苦于没有方法找到正确结论之际。此时点拨,有如“好雨知时节”,必将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教完《鲸》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从常识性文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懂得了常识性文章的学习方法——初读课文,了解介绍哪些知识;研读课文,如何介绍常识知识。”有的学生说:“多读常识性文章,我们从中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讲究科学。”学习每一类型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回顾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习语文,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很重要,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更重要。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写字指导,教师先不要讲要领,而让学生揣摩范字,再在与范字的对照中琢磨怎样把某一类字写得匀称、美观。又如朗读,在听了教师的范读或发音后,让学生研究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能不能读得再好点儿,让学生从主观情感上产生“我要读”的强烈欲望,自己反复朗读,自觉体会揣摩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写字也好,读书也好,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进行实践活动,并从中发现和领悟规律,然后又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就通过“操作——领悟——运用”的过程实现了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都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定向、扶持、点拨。让学生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这样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力保证,当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就像拥有了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一样,可以去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