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和推广

【作者】 徐刚田

【机构】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微课逐渐成为中学教学中的新热潮,深受学生欢迎。微课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地研读、体会、吃透教材,深入地阅读、收集、萃取史料,精心筛选、整合、设计教学,充分关注、利用、传播微课。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汉武帝
  近年来微课在教学中掀起了一股热潮。短小精悍、绘声绘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课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吸引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尤其在课务学业繁重的今天,新颖的微课教学能部分替代教师的传统讲授,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微课不仅是教学时间上的缩减,更是教学模式上的革新。推崇将微课运用到教学中并不意味着要将其“捆绑”于课堂。微课的运用不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当然也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本文探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内容整体性强、脉络清晰,实际授课时却很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本课的部分内容,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来展现再合适不过了。
  一、认真地研读、体会、吃透教材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学教师教学的蓝本,更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工具。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中学历史》是新版的历史教科书,笔者将它与旧版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发现它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进行了重新编写。旧版教材用《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内容讲完,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權的措施描写较略,对于汉武帝经济上的措施只在后面一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中用一句话带过。而新版教材则专门把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上的措施放在一课讲完,这不仅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起来更有条理,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而这正是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注重历史细节的描写。这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新版教科书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比如关于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的内容,教材给出了“材料研读”,并给出了五铢钱的图片,这一细节可以使学生对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一细节作为切入点,将它与之前学过的秦朝的圆形方孔铜钱作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前后联系的认识。
  二、深入地阅读、收集、萃取史料
  教材固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许多中学教师所设计的微课知识点仅仅局限于中学教材,显得过于狭隘。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史料阅读、萃取和整理。如何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史学素养呢?教师首先要在设计微课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部分,西汉初期,由于统治者的“无为而治”,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又重新流行起来,他们依附于地方诸侯,对中央集权不利。[2]此时可让学生大胆猜想西汉初期有哪些学派,他们各自有什么主张。然后笔者找出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一段视频,内容是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私下的对话。对话提到:“要给世人立一个精神皇上……崇礼、尊王、攘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笔者将这段对话剪辑成一段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截图见下),这段小视频非常直观地阐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让学生一看即懂。随后笔者发问:视频中的“董公”是谁?请归纳他的主张。(截图见下)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种动态、形象的方式直接将知识展示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精心地筛选、整合、设计教学
  提炼好知识点后,笔者深切认识到:微课不是简单的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的点缀,而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的小课堂,它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切入,但是却能够以小见大、窥一见全。微课除了能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成为独立的教学资源,被更多地关注和利用。
  拿“盐铁专卖”这一部分的内容来说,很多学生会疑惑:秦始皇时期已经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了,汉武帝为什么还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笔者找出了两张不一样的半两钱图片(如下图),并将它们展示于微课之中,告诉学生左边是秦朝的铜钱,右边是汉初的铜钱。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两个铜钱的不同之处,然后留出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汉初的铜钱明显比秦朝的半两钱少了一圈外边。然后在微课中再由教师阐明原因: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但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至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再用剪下的铜铸半两,这样一来,就导致货币失衡,使当时的经济一度的混乱。所以汉武帝才决心统一铸造五铢钱。该钱边廓工整、重量准确、外观秀丽,堪称楷模。通过对这个小知识点的阐述,使学生体会到汉武帝在货币政策上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做法。汉武帝在经济其他领域也打击了地方豪强,加强了朝廷对经济的控制。在教学設计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很多材料还停留在文献研究的成果上,这很容易让初中生对历史课堂中的材料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对历史这门课失去兴趣。而微课能借助多媒体平台,把实物、图片摆在学生面前,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教师想表达的内容以动画这种抓人眼球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中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如临其境,事半功倍。?
  历史微课逐渐推广是必然趋势,但不可一味求大、求多,否则就失去了微课存在的价值。如果能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制作出优良的微课网络视听节目,能在电脑、手机上随时查阅、随时欣赏,并且集观赏性与权威性于一体,不仅会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中学生乃至社会更多人群终身学习的动力。当然,这和中学一线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分不开的。如果能够形成独立、完整的微课教学体系,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微课教育,那么我们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56-57.
  [2]朱翔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辨[J].江淮论坛,2006(5):144-146.
  [3]郭彩琴.教育公平理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