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 马万全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隆平村完小)
【正文】中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代诗文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1、时代的要求。在习近平主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我国教育改革迅速响应,语文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教育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小学阶段古诗文从原来的69篇增加到124篇,增幅高达80%;初中阶段古诗文也增加到124篇,平均每个年级多达41篇。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无疑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古诗文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所以,学好古诗文,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文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而我们目前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由于古诗文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了没有用处。第二,由于古诗文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古诗文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学习。第四,目前书市上古诗文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第五,据调查,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只占总分的15%左右,并且这部分得分率又很低,所以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
2、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种“先生讲、学生听”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目前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大部分老师都采取?“解词—串讲—翻译”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课堂上、放学后,往往只要求学生一一背出或默写出正确的诗词字形,没弄明白诗词的意蕴和情感。
3、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步骤的训练。不少教师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能翻译,会默写,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愿深钻,将主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作面面俱到的讲解,至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就更谈不上。
三、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古诗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该实施以下方法与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现代文而言,古诗文的字词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很大,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深邃的文化底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朗读等教学形式,以读代讲,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由于古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古诗中出现的片段很难让学生去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讲解时很难是学生很清晰的去理解古诗的意境、诗意。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因为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的视频,使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庐山壮观的气势。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样就会使诗文简单易懂,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3、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影视资料等课堂教学资源外,还要开发和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激发其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4、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计划的专门训练。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讲不练”是没有实效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教师要提高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正确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1、时代的要求。在习近平主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我国教育改革迅速响应,语文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教育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小学阶段古诗文从原来的69篇增加到124篇,增幅高达80%;初中阶段古诗文也增加到124篇,平均每个年级多达41篇。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无疑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古诗文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所以,学好古诗文,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文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而我们目前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由于古诗文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了没有用处。第二,由于古诗文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古诗文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学习。第四,目前书市上古诗文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第五,据调查,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只占总分的15%左右,并且这部分得分率又很低,所以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
2、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种“先生讲、学生听”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目前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大部分老师都采取?“解词—串讲—翻译”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课堂上、放学后,往往只要求学生一一背出或默写出正确的诗词字形,没弄明白诗词的意蕴和情感。
3、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步骤的训练。不少教师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能翻译,会默写,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愿深钻,将主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作面面俱到的讲解,至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就更谈不上。
三、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古诗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该实施以下方法与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现代文而言,古诗文的字词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很大,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深邃的文化底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朗读等教学形式,以读代讲,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由于古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古诗中出现的片段很难让学生去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讲解时很难是学生很清晰的去理解古诗的意境、诗意。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因为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的视频,使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庐山壮观的气势。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样就会使诗文简单易懂,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3、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影视资料等课堂教学资源外,还要开发和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激发其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4、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计划的专门训练。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讲不练”是没有实效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教师要提高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正确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