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搭一步创造,多一步理解

【作者】 陈绪友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正文】物理知识点的难度大,学生感觉难学,难消化。为让学生能更掌握这样一个个难度大的知识点,把知识点前面加一个或几个台阶做铺垫,或把知识分解成几个台阶式的知识。这样间接把知识的难度降低,使学生易于接受。
  一、“创造”一个并列的,生活中更常见、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把这个概念作为台阶,踏上之后,再学习新概念
  比如,在研究电流时,我先引入水流的概念,加一个小台阶。
  在生活中,水流人们更能直观的感受到,可以尝试问学生怎样研究水流大小。在家里,打开水龙头,10秒,看水表显示流过了多少水,如果记录下流过的水量为Q,那么20秒,记录下流过的水量为多少哪,30秒呢。这样,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水的流量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出比值Q/t是定值,进而让学生思考比值有何物理意义,从而引入水流大小的概念,并进而很容易分析水流大小与流量和时间无关。踏上这个台阶后,再进行比较抽象的电流定义学习,就更易理解。
  在电流微观表达式教学前,也可以用水流为例,搭个台阶。
  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水流大小与流量和时间无关,那与什么有关有关,结合生活中实际思考。比如一个水管中水流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就比较容易想到流速和直径的因素,进而推导I水=Q/t=vts/t=vs。在学生踏上这个台阶后,再进行电流微观表达式的教学I=Q/t=nqvts/t=nqvs,并分析式中各量的意义,也更容易一些。
  再比如,在电动势的教学中,电动势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搭个台阶。
  可以找一个跟电源类似作用的水泵,水从A点持续流到B点,为了维持A、B两点的水位差,就需要加一个水泵,把水持续地从B处抽到A处。水泵做功,增加水的重力势能(暂时叫水能)和抽的水量有什么关系呢?比如抽m的水,产生w的电能,抽2m的水产生多少水能?抽10m的水呢?能不能找出来什么规律呢?我们发现产生的电能与所抽送的水量比值是一个定值。这个比值有什么意义吗?表示抽水机每抽送一千克水所产生的水能(水的重力势能)。那么能不能试着个这个比值明个名字?这是一个描述产生水的重力势能的量,定态维持还是动态维持?因此,就叫水动势。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电动势的学习,应该更容易解决。
  二、“创造”一个基础词
  在讲超重、失重时,先交代“视重”概念。即人站在秤上,秤的示数(秤对人的支撑力)就是人的视重。正常时,视重等于人的重力,可有时,视重也会大于重力,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情况。然后,就比较容易定义超重概念:视重大于重力,就叫超重。
  三、探究式,通过背景交代、由浅到深的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引导学生真正掌握该知识点
  比如在光的干涉这节中,直接讲光经过单缝、双缝得到干涉条纹。学生对单双缝作业印象并不深刻,甚至位置都会混淆。如果给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寻找干涉途径。
  先在复习过干涉条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得到频率相同的相干光?为了保证频率相同,引导学生一定是把一个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份,怎样分?学生会说反射、加孔等等,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用实验先验证。引导学生吧孔变成缝,再变成双缝,然后,用灯泡做实验,发现没现象。找原因,和学生分析灯丝不是一点,怎样解决?引导学生把光按照波思考,有没有获得点波源的途径?让波经过一个小缝(单缝),然后实验,得到干涉条纹。这样经过一步步思考,更容易掌握单双缝的作用。
  四、先用数字研究,再用代数式研究
  在电流表内接、外接的研究中,直接用电阻、电压、电流代数式研究,就有些抽象。如果说有一个约1000欧姆和1欧姆的两个待测电阻,电流表电阻约为1欧姆,电压表电阻约为1000欧姆,把电流表都和被测电阻接到一起,哪一个测得准确?怎样接线,才能比较准确测量出被测电阻阻值?学生对这些数字,还是比较愿意思考的,有了这些数字规律的台阶,再找代数式找规律,说内接、外接的条件,就更容易接受了。
  五、可以把一个知识点分拆成几部分,由简到难,好比一个个台阶,由低到高,一阶阶地攀登学习
  在加速度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把加速度分拆成速度变化量和时间变化量,速度变化量又可以分拆成速度变化大小和变化方向;速度变化方向又可以先从初速度和末速度方向研究,并且与位移变化方向和两段位移方向比较。这样逐步学习,一阶阶往上攀。
  六、在学习位移时间图像时,要描点法做出图像,在此台阶上,再做研究
  在研究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时,先动画观察弹簧振子运动,然后频闪照相,频闪照相机每0.1秒闪一下,根据频闪照相底片,在坐标轴上依次描出0.6秒内各时刻的位置。这是一个台阶,学生可以粗略认识振子运动情况。再描出1.2秒内的位置,发现有很多点重合了,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画出更多更清晰的不重叠点呢?这些点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呢?位置相同,时间不同。怎样更直观的描绘出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情况呢?建立位移时间坐标,画位移时间图像(第二台阶)。描点做图后,要认识图像的意义(第三个台阶),从图像上可以知道某时刻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也就是可以确定位移;还可以知道下一时刻所在位置,也就是可以确定振动的方向;两点间的一段曲线可知这段时间对应的运动距离。将两点连线,对应的运动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等于该直线的斜率,如果两点间距离足够小,该直线斜率等于这点的速度,所有可根据该点的斜率判断振动的方向和振动的快慢。
  如果能把一个个物理知识分成(搭成)更多、更小的台阶,物理就就变得更容易学习了、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