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之我见

【作者】 胡小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五中学)


【正文】近年来,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是“语言文学”的有之,认为是“语言文化”的亦有之,也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字“。三者之间有所区别也有共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的性质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題,本人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从下列几个方面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
  一、从中学语文课分担的教育任务,看语文教学的内容
  语文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来决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性质,要求语文象其他各科一样,既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下面再谈。在这里先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需要的角度,谈谈中学语文课应有的内容。
  如果把“语文”看作“语言文学”,在语文课中给文学作品的教学以应有的位置,那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就具有了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讲授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可以在展现作品的深远意境,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揭示作品的深刻内容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歌颂祖国山川的文章,介绍中华伟大历史文化的作品,以及对民族英雄的赞美。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情况价值观的好途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语文课从这一方面给学生的教育深远有力,而且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能替代的。这也决定了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并完成好这一方面的任务。
  二、从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看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学生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里只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谈谈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读文章,要依据语言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写文章,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意见和观点。但是,读文章决不只是简单孤立理解它的语言,写文章也决不只是运用语言的问题。读别人的文章,还要理解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才能深刻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并且将作者所运用的技巧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自己写文章,更要先构思立意、选取材料、布局谋篇、考虑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才能谈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以思维与情感的感受力为基础的(听和说的能力也是这样)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既从微观的字词句篇也从宏观的章法结构来加强对学生理解认识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看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
  语言不但表达思想,而且形成思想。一个人的语言丰富与否,合乎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高低,要提高语文能力,非得下苦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可。问题在于怎么训练,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懂得丰富的词汇,而且还要用得准确有力;不但要让学生懂得语法规律,能够看出别人的语言合不合规律,自己运用语言符合规律,而且要能够在读文章时通过语言形式理解它的深刻内容,写文章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是说,不但要能看懂别人语句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得深;不但要自己的话说得对,而且要说得好,这就不是孤立地讲解词汇语句、语法知识所能奏效的了。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水性虚而沦结,木体实而花夢振。”这两个比喻形象而准确地表明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言是依附并表达内容的,也只有运用在具体文章当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力量。离开“水”就谈不到”沦漪”离开“本体”就谈不到“花萼”;离开文章的内容和整体,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既无从体会别人语言的准确有力,也谈不到运用语言进行准确有力的表达。把语文课的内容不仅仅“语言和文字符号”,如果这样,就会片面孤立地强调语言教学,看似重视语言教学,实际却削弱的语文的整体,使语言教学脱离了文章环境,对于字词、语法,修辞教学的本身也是不利的。
  四、从应试教育的背景看,看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
  中高考的压力,使得各个学科“题海”成灾,语文学科也不能幸免。关心中学语文教育的专家教师也为此感到担忧。一张语文试卷,考核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字词判断、文言词汇、成语辨析、修改病句、排序,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等,由一张张发展到一本本。真是做不完的语言练习,答不完的模拟试卷。语文学科要传授知识,学生从不会到熟练,加以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大量重复枯燥的练习,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有甚者,有的语文课上以练代讲,教师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学生不认真阅读体会文章。表面上看,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了,语文的分数提高了,而阅读和写作能力、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原地踏步,甚至呈下降趋势。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经过大量的练习,在能力培养上劳而无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语言知识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片面孤立地强调语言方面的内容,好像可以从组织各种语言练习来直接瞄准考试、立竿见影,而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朗读课文,也不从文章本身着手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其实正表现在对于文章中心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对文章形式美的感受。是故语文教学必须要把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字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这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
  语文教学所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篇语修逻,好像包罗万象,但是哪些应该侧重,哪些应该落实,都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