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作者】 向海军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活动中,运用诗词融入的教学方式可以优化教学效率。当然,在诗词融入的过程中,要本着以政治课本为根本的指导原则,学科本质的有机地结合,把抽象的政治课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古诗词,让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得会声会影。此文也就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点滴和大家进行交流。
关键词:高中整治;课堂教学;导课;教学重点;传统文化;优化
中华文化很多精粹的东西都蕴含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将古诗词与哲学道理结合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政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我也总结了一下点滴教学经验积累,在此和各位同仁共同讨论一下。
点滴一、哲学课堂教学用古诗词导课效果更好
导课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犹如乐章的“前奏”,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既能提振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例如在讲授《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框题时,我就采用古诗词导入新课。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王菲对本诗词的演唱,通过这种歌唱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学生还沉浸在古诗词和演唱者优美的旋律中时,教师马上趁热打铁提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对诗词简单的解释,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从而坚持了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样不但达到了该课程教学目的,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点滴二、古诗词对课堂教学重点和结束教学环节都有良好的效果
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学生很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重点和难点就难以突破。借助古诗词,就容易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教《整体与部分》知识点时引用了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学生通过赏析这首诗认识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是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进而进行相应的引导,就能正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了,把一些难理解、晦涩的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之后,重点和难点知识就易于突破了。一节课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华丽、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要有“凤头”,还要有个“豹尾”。一个精彩的结尾,既可以让本节课内容首尾呼应,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意犹未尽,提起学习兴趣,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充满好奇。例如在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在结课时我就用了《七律·劝学》:“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作为结束语,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正确看待人生路上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既有一个“豹尾”,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点滴三、教学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想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古诗词与哲学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而其中的古诗词更以其丰富的语言以及蕴含的哲理而流传至今,其文化魅力经久不衰。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通过把古诗词运用到哲学课上,能够在无形中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实效。例如我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时,我用了唐代诗人李约的《观祈雨》中的诗句:“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通过对诗词的分析,让学生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点滴四、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哲学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引用事例、表达观点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经典古诗词讲究押韵,句子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学生也乐意记忆,因此,在哲学课中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诗句,对基本知识、观点的记忆可以起到提醒、巩固等作用。在哲学教学中,讲到《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西施》:“国家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先让学生自己读并体会诗词的意思,然后通过一系列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懂得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将深奥的道理简单化,优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厌其烦的学习,从而有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
总之,在哲学课堂上运用古诗词,不但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化,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从而也达到了政治学科教学的目标,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整治;课堂教学;导课;教学重点;传统文化;优化
中华文化很多精粹的东西都蕴含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将古诗词与哲学道理结合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政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我也总结了一下点滴教学经验积累,在此和各位同仁共同讨论一下。
点滴一、哲学课堂教学用古诗词导课效果更好
导课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犹如乐章的“前奏”,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既能提振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例如在讲授《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框题时,我就采用古诗词导入新课。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王菲对本诗词的演唱,通过这种歌唱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学生还沉浸在古诗词和演唱者优美的旋律中时,教师马上趁热打铁提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对诗词简单的解释,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从而坚持了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样不但达到了该课程教学目的,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点滴二、古诗词对课堂教学重点和结束教学环节都有良好的效果
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学生很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重点和难点就难以突破。借助古诗词,就容易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教《整体与部分》知识点时引用了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学生通过赏析这首诗认识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是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进而进行相应的引导,就能正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了,把一些难理解、晦涩的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之后,重点和难点知识就易于突破了。一节课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华丽、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要有“凤头”,还要有个“豹尾”。一个精彩的结尾,既可以让本节课内容首尾呼应,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意犹未尽,提起学习兴趣,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充满好奇。例如在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在结课时我就用了《七律·劝学》:“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作为结束语,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正确看待人生路上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既有一个“豹尾”,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点滴三、教学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想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古诗词与哲学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而其中的古诗词更以其丰富的语言以及蕴含的哲理而流传至今,其文化魅力经久不衰。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通过把古诗词运用到哲学课上,能够在无形中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实效。例如我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时,我用了唐代诗人李约的《观祈雨》中的诗句:“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通过对诗词的分析,让学生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点滴四、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哲学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引用事例、表达观点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经典古诗词讲究押韵,句子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学生也乐意记忆,因此,在哲学课中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诗句,对基本知识、观点的记忆可以起到提醒、巩固等作用。在哲学教学中,讲到《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西施》:“国家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先让学生自己读并体会诗词的意思,然后通过一系列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懂得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将深奥的道理简单化,优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厌其烦的学习,从而有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
总之,在哲学课堂上运用古诗词,不但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化,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从而也达到了政治学科教学的目标,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