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寓教于乐

【作者】 潘明全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


【正文】一般来说,学生们喜欢的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方法的选择者和运用者的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造气氛,激发情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主导,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共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通过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激昂的声调,无不引来学生赞美和钦佩的目光。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内小结,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都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完成。如我在教《木兰诗》时,我曾设计这样一段导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帼英雄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学生听后,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个个急于想知道木兰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在这种契机下,展开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
  二、精设问题,实施启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提法得当,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如我教《背影》一文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同学们,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父亲的背影,那么,从你父亲的背影中,你看到了什么呢?”课堂上,大家都积极地回忆自己父亲的背影,并主动的在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去找寻结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篇课文的情景中了。在熟知课文内容以后,接着我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有位同学提出了质疑:我十三岁就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作者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全班顿时炸开了锅,各抒己见,讨论得不亦乐乎,我则利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用朗读,激发兴趣。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的朗读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对交谈、演讲、辩论这些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朗读的方法很多,可以分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接力读﹑比赛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男女生轮读等。用恰当朗读的方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情趣。教诗歌、散文时,可以采用比赛读、领读、范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新课标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比例多,诗歌教学难度较大,容易陷入空洞、枯燥的意象分析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如我教《雷电颂》,就把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让两小组进行比赛朗读,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小组努力,这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独白在小组的大声朗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小说、童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教《皇帝的新装》时,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各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朗读,把每个代表的角色分好,一边读课文一边表演;然后选出读得演得最好的一组。这样的朗读方法,让每个同学都觉得很新奇,大家踊跃参与,读得投入,读得有韵有味,读时他们不仅能揣摩人物的语气,而且能把握人物的心理,最终领悟文章的主旨。       
  临近下课时,一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一直觉得语文很无趣,可是今天我才发现,原来它这么有意思,这么可爱啊!”由此可以看出读,更能感染学生的思绪,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地。走得进,方能悟得多,才可思得透.
  四、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积极性。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充实教学内容。优美的画面,逼真的图像,轻松的旋律,悦耳的音响,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西北安塞腰鼓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他们体会那奔放、狂野的节奏。同学们全被西北汉子壮阔、火烈的舞蹈吸引了,有的甚至陶醉在其间,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令人心激荡的节奏,会被作者刘成章怎样诠释出来,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氛围。我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先让学生听王菲唱的歌曲《水调歌头》,然后导入,学生情绪立刻受到感染,对该词的兴趣也浓起来。我在教《云南的歌会》一文之前,我先把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通过图片和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学生通过听故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了解,他们也很想知道课文是如何来对以上内容进行描述的,于是就兴趣盎然的读起书来,而后再结合文字材料启发引导学生,与演唱会、音乐会相比,它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学生讨论的气氛热烈,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些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在合作、探究中都找到了答案。
  五、搜集资料,开阔视野。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动植物到自然风情……这些资料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添加了“调味品”,使之更有韵味。如在学习《春》一文前,引导学生收集春天的句子,收集春天的植物图片,这大大满足了学生了解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收集了许多关于春的资料,有的同学甚至还收集到人的活动和气象的图片,因而他们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时能深入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后,让学生收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可以通过查资料或者向长辈请教。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拿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讲台上大声的朗读,使其充分体验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几年,我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手段搜集资料,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积极开展故事会、读书会、诗歌朗诵会、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舟、是桨,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由课堂教学引起和逐步培养的,我们只有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寓教于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到达中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