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做好从“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的过渡
【作者】 曹 瑶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黄炎培中学校)
【正文】摘 要:如何做好从“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顺利地让学生完成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文本就此进行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衔接过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如何做好从“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顺利地让学生完成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区别
“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从内容到理念上都有新的改变和突破,都有了新的要求规定。一句话,就是彻底想中小学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的宣传与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遵法守法意识。
1.教学内容的不同。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而道德与法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更深、更广、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属于比较理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思想政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的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思想品德与道德法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大容量、快节奏,重重点、重思维、重能力。思想品德的教学由于内容少而浅,课时较宽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相对而言往往节奏慢,面面俱到,反复较多。
3.评价体系的不同。由于现行思想品德考实行开卷考试,在一些学生看来似乎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知识点在课本哪儿,并适当理解就行,一些运用那是相当简单、直接的。但道德与法治课随着教学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死记硬背不行,只理解不记忆也不行,而应该是识记、理解、运用齐头并进。现在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能力性、发展性为重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的评价,这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考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如何做好衔接工作
法治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从中小学教程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那么这一代人的法治思维就会得到加强,不依法办事就会减少,依法治国将得到更好的促进。
1.转变教师角色,突出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知识、掌握知识。
2.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开始应重视切实转变学生对这一门课不重视的观念,让学生明确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对学生自身是有益的,就是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其三,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四,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点对今后学理科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加关注社会,了解和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识,通过情景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目前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书面表达体现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答题能力上。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在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外现。
4.引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预习、课堂笔记、问题探讨、构建知识体系、纠错、查漏补缺、规范答题等方面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课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师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这门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石玉珍.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8).
[2]李玉国,殷立巍. 从文化生活教学看思想品德与道德法治课程衔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6).
[3]崔敬平.道德法治与思想品德教材衔接模块及知识点比对分析[J]. 魅力中国,2012(14).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衔接过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如何做好从“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顺利地让学生完成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的过渡,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区别
“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从内容到理念上都有新的改变和突破,都有了新的要求规定。一句话,就是彻底想中小学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的宣传与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遵法守法意识。
1.教学内容的不同。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而道德与法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更深、更广、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属于比较理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思想政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的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思想品德与道德法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大容量、快节奏,重重点、重思维、重能力。思想品德的教学由于内容少而浅,课时较宽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相对而言往往节奏慢,面面俱到,反复较多。
3.评价体系的不同。由于现行思想品德考实行开卷考试,在一些学生看来似乎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知识点在课本哪儿,并适当理解就行,一些运用那是相当简单、直接的。但道德与法治课随着教学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死记硬背不行,只理解不记忆也不行,而应该是识记、理解、运用齐头并进。现在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能力性、发展性为重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的评价,这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考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如何做好衔接工作
法治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从中小学教程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那么这一代人的法治思维就会得到加强,不依法办事就会减少,依法治国将得到更好的促进。
1.转变教师角色,突出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知识、掌握知识。
2.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开始应重视切实转变学生对这一门课不重视的观念,让学生明确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对学生自身是有益的,就是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其三,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四,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点对今后学理科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加关注社会,了解和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识,通过情景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目前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书面表达体现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答题能力上。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在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外现。
4.引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预习、课堂笔记、问题探讨、构建知识体系、纠错、查漏补缺、规范答题等方面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课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师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这门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石玉珍.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8).
[2]李玉国,殷立巍. 从文化生活教学看思想品德与道德法治课程衔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6).
[3]崔敬平.道德法治与思想品德教材衔接模块及知识点比对分析[J]. 魅力中国,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