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审美与快乐”式小学音乐教育探究
【作者】 胡一萍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桃李小学)
【正文】摘 要:音乐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学习心情的放松,并且通过音乐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知道,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效率。音乐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小学生的自制力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时,要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教学。下文主要就“审美与快乐”式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以及研究。
关键词:审美与快乐;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我国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思想境界也在逐渐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开始有了转变。如今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并且现在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多全面人才来进行国家建设,由此就要求学校及老师要不断进行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提升教育的整体素质。
一、“审美与快乐”教学的实施方式
在“审美与快乐”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严格的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进行实施,其指标主要包括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把握。
(一)操作的基本原则
1.体验性原则
在音乐教育当中,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播放一些世界著名曲目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我们在进行音乐播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创造一些与之相关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从中体会到音乐的意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快乐性原则
开展小学音乐课主要是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学会的身心发展,有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应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小学生音乐知识的理解。
3.个性化的原则
在进行教学的内容选择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体会到小学生在性格以及性别上的具体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照顾到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
(二)在进行名曲欣赏的过程当中怎样推进“审美与快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审美与快乐”的结合体,我们通过进行名曲欣赏的方式,来进行“审美与快乐”的贯彻实施,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育经验,在进行名曲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加强审美体验
落实“审美与快乐”教学方式,首先就需要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感受音乐带给人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与所授音乐密切相关的意境,让小学生能够在最初接触到音乐作品时就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情感,在初级层面上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教师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保证小学生在有限的理解能力上,更好的体会音乐作品。教师需要尽量选择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物品,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更直观的对抽象的、感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在教学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学生创设尽量逼真的环境,做到音乐作品的情景再现。例如,在进行与自然风光有关的音乐作品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室进行一定的布置,粘贴一些与自然风光相关的图片,还可以在教室内装点一些植物,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大自然。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在上课前直接展示给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能够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自然风光带给人的感受,加强审美体验。
2.合作的学习模式
所谓的合作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音乐活动当中我们主要采用小组交流合作与集体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主要包括:交流、讨论等。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时,首先,通过完整的音乐欣赏来导入教学。其次,让学生在绘画板上各自以线条表现各段落。再次,小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探索的线条,讨论出共同方案并记录在绘画板上。第四,各组分别介绍本组的设想。第五,分组游戏。各组小学生边听音乐边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节,讨论如何创编游戏,并自行分配角色、布置场地、选择适当的道具即兴合作表演。
二、“审美与快乐”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积极快乐的情绪态度,提高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参与意识
实践证明,实施“审美与快乐”式音乐教育后,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有了显著的差异,尤其音乐活动中小学生所表现的快乐感、主动性以及专注性等方面。在选材、组织中注意小学生性别、个性、能力等的差异,注重为各种儿童提供多元的选择空间,他们对音乐的排斥感明显降低,开始喜爱并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二)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能力
实施“审美与快乐”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尤其是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想像与创造等能力。通过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与想象力,小学生可以明锐地感觉到教学中所用音乐上的细微变化,对于音乐的想象也颇为大胆丰富。
结束语
结合上文可知,小学音乐教育度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就要求教师积极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的同时,还有些教师不能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够促进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进步。“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把音乐的耳朵叫醒——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J].王寅.新课程导学2014年10期
[2]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用音乐抚摸孩子们的心灵[J].沈婧.新课程(小学)2014年06期
[3]来自生活还原生活——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生活化的探索[J].吴剑军.学周刊2014年27期
关键词:审美与快乐;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我国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思想境界也在逐渐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开始有了转变。如今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并且现在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多全面人才来进行国家建设,由此就要求学校及老师要不断进行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提升教育的整体素质。
一、“审美与快乐”教学的实施方式
在“审美与快乐”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严格的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进行实施,其指标主要包括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把握。
(一)操作的基本原则
1.体验性原则
在音乐教育当中,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播放一些世界著名曲目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我们在进行音乐播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创造一些与之相关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从中体会到音乐的意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快乐性原则
开展小学音乐课主要是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学会的身心发展,有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应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小学生音乐知识的理解。
3.个性化的原则
在进行教学的内容选择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体会到小学生在性格以及性别上的具体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照顾到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
(二)在进行名曲欣赏的过程当中怎样推进“审美与快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审美与快乐”的结合体,我们通过进行名曲欣赏的方式,来进行“审美与快乐”的贯彻实施,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育经验,在进行名曲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加强审美体验
落实“审美与快乐”教学方式,首先就需要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感受音乐带给人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与所授音乐密切相关的意境,让小学生能够在最初接触到音乐作品时就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情感,在初级层面上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教师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保证小学生在有限的理解能力上,更好的体会音乐作品。教师需要尽量选择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物品,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更直观的对抽象的、感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在教学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学生创设尽量逼真的环境,做到音乐作品的情景再现。例如,在进行与自然风光有关的音乐作品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室进行一定的布置,粘贴一些与自然风光相关的图片,还可以在教室内装点一些植物,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大自然。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在上课前直接展示给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能够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自然风光带给人的感受,加强审美体验。
2.合作的学习模式
所谓的合作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音乐活动当中我们主要采用小组交流合作与集体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主要包括:交流、讨论等。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时,首先,通过完整的音乐欣赏来导入教学。其次,让学生在绘画板上各自以线条表现各段落。再次,小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探索的线条,讨论出共同方案并记录在绘画板上。第四,各组分别介绍本组的设想。第五,分组游戏。各组小学生边听音乐边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节,讨论如何创编游戏,并自行分配角色、布置场地、选择适当的道具即兴合作表演。
二、“审美与快乐”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积极快乐的情绪态度,提高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参与意识
实践证明,实施“审美与快乐”式音乐教育后,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有了显著的差异,尤其音乐活动中小学生所表现的快乐感、主动性以及专注性等方面。在选材、组织中注意小学生性别、个性、能力等的差异,注重为各种儿童提供多元的选择空间,他们对音乐的排斥感明显降低,开始喜爱并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二)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能力
实施“审美与快乐”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尤其是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想像与创造等能力。通过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与想象力,小学生可以明锐地感觉到教学中所用音乐上的细微变化,对于音乐的想象也颇为大胆丰富。
结束语
结合上文可知,小学音乐教育度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就要求教师积极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的同时,还有些教师不能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够促进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进步。“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把音乐的耳朵叫醒——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J].王寅.新课程导学2014年10期
[2]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用音乐抚摸孩子们的心灵[J].沈婧.新课程(小学)2014年06期
[3]来自生活还原生活——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生活化的探索[J].吴剑军.学周刊2014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