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小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作者】 杨道生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


【正文】摘 要: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它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促进学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热情  
  阅读时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交流的基础。目前小学生进行阅读最大的媒介还是来源于书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远航的船只,是治病的良药,是前贤的遗训,是挚友的忠告,书给人智慧,贻人聪明。然而今天,书海茫茫,书山巍巍,我们皓首穷经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如何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可能的读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所谓“书山有径,急时难寻,信息似海,收存有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因为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我们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各种新教材已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设计了许多平台,老师们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来耕耘阅读这块沃土,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能真正达到“悦”读呢?
  一、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现象
  1、多数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首先,以电视、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使得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他们宁愿泡在《小米渣和大洋芋》中,也很少会拿起一本课外书阅读。其次,教师不正确的阅读观挫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教师让学生阅读的目的是去摘录好词佳句或写作文,久而久之,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从而挫败学生的阅读兴趣。
  2、供学生支配的时间太少。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使得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老师布置成堆的课外作业,家长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孩子有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他们还有多少时间静静的坐下来看本书呢?
  3、阅读的方法不得当。有些学生乐意进行阅读,为了扩大视野,也为了增长知识,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
  4、不太会选择阅读的内容。书籍浩如烟海,读哪些书好呢?从我校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53%,作文选类占32%,其他占15%。而且,看小说系列的最多,看综合类的人次之,其余还有看科普文章、小说、散文、诗歌的,比较零散,借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由此,也可以看到学生阅读面较窄。
  二、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哲学家亚里斯提曾经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的很多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所以有计划地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和平时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要孩子使学生自觉地喜欢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这在大纲中还是第一次这样明确地规定。从而更加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但是阅读却被逐渐淡化。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
  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帕拉图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读书也是一样,拿起一本自己根本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书,是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即使强迫自己读了,那也是走马观花。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而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为适应未来社会成员需求,要提倡学生扩大读书的面。既要读古代的作品又要读现代的作品,既要了解民族的文化又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既要接触高雅的文化又要接触通俗的文化,各种读物,林林总总,良莠不齐,深奥浅易,各不相同。小学生年龄小,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自己的课外读物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选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内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增加阅读收获。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中高年级可以有选择性地读一读名著。
  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总的来说,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大概在145万字左右,体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读物为主,教师还要对孩子的阅读书籍进行点拨,指导。首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过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其次,可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最后,可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
  (1)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每天阅读不少于20分钟。我班由学生自己设立一个小型的班级图书馆,每个同学把自己家里看过的、觉得好的书籍拿回学校,由专门的学生来管理,学生就可以去借阅这些书籍,在班级上就形成了一个看好书,多看书的活动氛围。另外,还适当布置一些家庭的课外阅读,让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这样就使到读书活动能够真正落实。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写一写“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开读书汇报交流会等也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如古诗的阅读,就可以采用“边读边根据内容做动作”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写与画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的诗意写下来或画出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受遨游的乐趣。阅读要学会积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同时要动笔在书上去画画好词好句,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还可进行“我阅读,我快乐”的读书活动,评出阅读小能手,并在班上表扬和发出奖品。只种不收,无疑是徒劳。根据制定的课外阅读计划,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及语文实践活动时间,不失时机地开展课外阅读的专题汇报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并定期举行阅读故事会、诵读朗诵会,让学生去交流好的故事好的书,并把自己觉得感受最深或使你影响最深的地方与同学一起分享。
  (二)创设阅读的环境氛围,营造学校中的良好阅读环境,多渠道让学生感受读书乐趣。
  语文教师平时要多创设读书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多读书,读好书。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阅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爱护书籍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学习书籍的结构、看书的顺序等等。
  (三)增进家庭中的亲子阅读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阅读环境对小学生阅读动机、态度、习惯,甚至是阅读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抽时间多陪伴孩子进行持续的亲子阅读,可以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学生更乐于进行阅读。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特别是对那些在阅读方面有较大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给他们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这样做对提升他们阅读的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同水平的孩子在阅读中都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展现了自我,渐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也就一定会喜欢阅读了。
  四、把握阅读方法,保持阅读热情
  古往今来,凡是学有所成的人都很重视读书之道与学习方法。一个好的方法,会让人受益终身。阅读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读好书,体会到读书的好处,进而有更进一步的读书热情。以下是我教给学生的一些读书方法:
  1、兴趣读书法。兴趣读书法往往可以使学生凭兴趣去选择读物,凭兴趣去阅读书籍中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使下读书,并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
  2、笔记读书法。善读书者,总是离不开笔。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身边常带着笔记本,只要读书他就会记笔记,他自称“遇到读书和谈话时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因为他相信,最浅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好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选择法。很多学生阅读都是没有一个目的的去看信手拈来的书,或是别人看什么,自己也跟着看什么,这样的结果肯定没什么收获。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根本不适合自己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要让学生从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才能有所收获。
  同样是读书,不同的人获得的效果不大一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更要让他们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他们能够“悦”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充满阅读热情,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这习惯的养成也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孔宁 ·  陈良琪编著 ·  悦读是怎样炼成的  · 万卷出版公司
  [2]语文世界  · 2009年第八期  ·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杜殿坤编著 ·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斯基) · 教育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