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美术教学之我见
【作者】 黄初英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一中学)
【正文】摘 要: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趣美术欣赏教学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应有的教育作用。本文就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谈谈浅显的认识。
1.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这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人类精神生活中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像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的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2.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向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他们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亍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总之,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趣美术欣赏教学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应有的教育作用。本文就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谈谈浅显的认识。
1.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这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人类精神生活中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像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的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2.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向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他们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亍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总之,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