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作者】 任春兰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摘 要: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数学知识的需要,围绕数学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景创设;教学研究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情景创设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主题
1.捕捉“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2.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3.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
二、情景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情景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创设情景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情景创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
1.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不吃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拓燥无味,体会不出意境,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烈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过分地讥讽、挖苦和责骂学生,会使他们满怀茫然与恐惧,会使他们产生冷漠厌学的心理。只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爱其道。
3.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4页)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认识单项式”中我们可以以一首童谣引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在学生熟悉的甜美的童谣中,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
4.教师要有激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期基指出:“只有情感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饱满的激情,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老师创设情境教学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主动参与,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针对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郭文.微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教育,2015(19)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景创设;教学研究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情景创设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主题
1.捕捉“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2.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3.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
二、情景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情景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创设情景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情景创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
1.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不吃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拓燥无味,体会不出意境,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烈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过分地讥讽、挖苦和责骂学生,会使他们满怀茫然与恐惧,会使他们产生冷漠厌学的心理。只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爱其道。
3.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4页)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认识单项式”中我们可以以一首童谣引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在学生熟悉的甜美的童谣中,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
4.教师要有激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期基指出:“只有情感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饱满的激情,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老师创设情境教学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主动参与,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针对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郭文.微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