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二年级教材插图特点及教学策略
【作者】 宋 媛
【机构】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云台中心校)
【正文】摘 要:大篇幅精美的插图恰到好处呈现在课本的各处,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原文本,传递和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遵循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和绘本轻松提升学生的观察、读图、表达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插图;传统文化;童真;图文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低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可见,教材中的插图意义之重,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本册教材插图具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生动且内容直观
上册课本约有80幅课本插图,从封面到目录,从课文到语文园地,几乎都有精美的插图,色彩丰富,内容与课文紧密贴合,生动有趣,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学习障碍,让教学“自然渗透”。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下册插图共计90幅左右,大气直观,形象生动,人物形象以卡通为主,内容关联文本,色彩搭配符合审美规律,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具有浓郁独特的中国文化韵味
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教材编写的意图,具有中国风的插图,也是重在传递和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
1、皮影戏:上册课本封面呈现了二个女孩分别拿着哪吒和鹿的皮影在表演,一个男孩配合敲打乐器,在表演皮影戏,向学生传播这一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下册封面中孩童的服饰虎头帽和虎头鞋极具中国特色,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
2、中国水墨画:二年级上册有应洪生所作国画《大禹治水》;有凌寒开放的墨梅图;有天真可爱的垂钓图;有登高望远的鹳雀楼图;有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图;有笠翁独钓的江雪图;有高及百尺的山寺图;有苍苍茫茫的敕勒图。一幅幅以形写神的画作都气韵生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濡染。下册中国风插图几乎出现在古诗中,诗已入画,画里藏诗,相得益彰,是对学生情感价值的一种熏陶和濡染。
3、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插图向我们呈现了泼水节中的傣族;下册《传统节日》插图中展现了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节赛龙舟。
4、民间工艺:上册《风娃娃》一课中被吹断的风筝,身形似燕,制作精致,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5、地域文化:上册《敕勒川》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草原风情、《葡萄沟》中出产五光十色葡萄的吐鲁番。
6、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插图吴为山的雕塑,吴为山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形神兼备、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神州谣》中的插图是我们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万里长城。《中国美食》一课中出现了7幅中国的特色美食插图,也是传统美食文化的彰显。
三、具有生动鲜活的童真和童趣
插图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遵循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可爱灵动的动物们,有具体又千姿百态的树木花卉,而人物多采用简单又生动的卡通形象,还有可爱的风娃娃,淘气的雾孩子,多变的水……处处透露着童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
四、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课本已不再是文字的世界了,有了大量的插图,相映
成趣,相辅相成,这些插图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形象美、意境美。
这些插图色彩搭配合理,多采用鲜艳的色彩,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都是画家的用心画作,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绿色的海草、黑色的小蝌蚪、红色的鲤鱼,绿色的乌龟,红白相间的荷花,大眼睛的青蛙妈妈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插图,生动再现了经典故事,简直就是精致绘本,给人以极美的体验。《风娃娃》一课中,插图一中的风娃娃睁大眼睛,鼓起腮,嘟起圆圆的嘴巴,插图二中的风娃娃眼睛挤在一起,嘴巴用力吹,风娃娃的形象活灵活现,直入你的心里,真是可爱极了。
部分插图通版展现,是教材布局的突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宛若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直击你的双眼,引你入境,营造一种超越文本的美的意境,如《敕勒歌》中,一幅高原辽阔的草原风情插图从上至下,从左至右铺满课本,一下子就将你带入情境,草原的那种苍茫辽阔的美尽在这幅水墨画中。一文多图是本册教材的一个亮点,《小马过河》一课中有三幅插图,呈现了故事的三个场景,这样“连环画”式的插图让课文变成了跳跃的画面。
大篇幅的插图安排已经表明了课本插图的重要性,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的智慧和思考,插图的目的在于服务文本,服务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重视插图,有意识地使用教材插图,那如何发挥插图的功能,本文给出三条教学策略:
一、师生转换意识,解锁插图新技能。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重视插图的意识,借助插图学习或教学的意识,可以借助插图预习、导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重点段落或情节等。
例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的第一幅插图,看看老虎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生:老虎张大了嘴巴,眼睛圆圆的,头还往后靠。它的一只脚踩着狐狸。
师:那这样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老虎抓住了狐狸,要吃掉它。
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进入故事的情境,观察插图联想到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文本内容,也理解了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对狐狸和老虎的形象也有了初步感受,还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只有转换师生的插图意识,才能解锁教材插图的无限技能,最终转化成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看图说话,有理有据
不管是观察课本插图还是阅读绘本,学生不能漫无目的或者没有章法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是观察所得,思考所得才行。观察就要求学生带着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既要按照前后、左右、高低、里外的顺序观察细节,也要整体入手。其次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动脑了,才达到了文本和插图的意图。
三、图文互动,个性发展
图文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文本理解,突破难点等,因此要让静止的“文”和“图”你来我往,读图、读文、想象、表达、写作相互合作,共融共进,还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碰撞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有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1、看插图,读诗歌,闭眼想象,并且说一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2、仿照第二节或第三节诗歌,补充完整下面的诗歌。
脚尖划过的地方,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的 ,绿了;
大多的野花,红了; 的 ,红了;
大片的填空,蓝了; 的 ,蓝了;
蓝—得—透—明! 蓝—得—透—明!
在葱郁的森林里, 在 的 里,
雪松们拉着手, 拉着手,
请小鸟留下歌声。 请 。
小屋的烟囱上, 的 上,
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的 ,
又大——又红! 又 又 !
3、写下补充完整的诗歌,配上一幅画。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看图、读诗、想象、说话多种方式,感受诗歌中的童心和想象。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简单可操作的仿句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第三个教学环节写画结合,放飞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语言,同时也是放飞他们的童心。
一幅幅能抓住师生眼球的精美插图,恰到好处呈现在课本的各处,依据本身的特点,发挥不同的功能,为教学助力,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插图和绘本提升学生的观察、读图、表达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曾文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插图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4),023
关键词:插图;传统文化;童真;图文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低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可见,教材中的插图意义之重,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本册教材插图具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生动且内容直观
上册课本约有80幅课本插图,从封面到目录,从课文到语文园地,几乎都有精美的插图,色彩丰富,内容与课文紧密贴合,生动有趣,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学习障碍,让教学“自然渗透”。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下册插图共计90幅左右,大气直观,形象生动,人物形象以卡通为主,内容关联文本,色彩搭配符合审美规律,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具有浓郁独特的中国文化韵味
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教材编写的意图,具有中国风的插图,也是重在传递和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
1、皮影戏:上册课本封面呈现了二个女孩分别拿着哪吒和鹿的皮影在表演,一个男孩配合敲打乐器,在表演皮影戏,向学生传播这一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下册封面中孩童的服饰虎头帽和虎头鞋极具中国特色,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
2、中国水墨画:二年级上册有应洪生所作国画《大禹治水》;有凌寒开放的墨梅图;有天真可爱的垂钓图;有登高望远的鹳雀楼图;有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图;有笠翁独钓的江雪图;有高及百尺的山寺图;有苍苍茫茫的敕勒图。一幅幅以形写神的画作都气韵生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濡染。下册中国风插图几乎出现在古诗中,诗已入画,画里藏诗,相得益彰,是对学生情感价值的一种熏陶和濡染。
3、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插图向我们呈现了泼水节中的傣族;下册《传统节日》插图中展现了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节赛龙舟。
4、民间工艺:上册《风娃娃》一课中被吹断的风筝,身形似燕,制作精致,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5、地域文化:上册《敕勒川》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草原风情、《葡萄沟》中出产五光十色葡萄的吐鲁番。
6、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插图吴为山的雕塑,吴为山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形神兼备、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神州谣》中的插图是我们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万里长城。《中国美食》一课中出现了7幅中国的特色美食插图,也是传统美食文化的彰显。
三、具有生动鲜活的童真和童趣
插图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遵循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可爱灵动的动物们,有具体又千姿百态的树木花卉,而人物多采用简单又生动的卡通形象,还有可爱的风娃娃,淘气的雾孩子,多变的水……处处透露着童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
四、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课本已不再是文字的世界了,有了大量的插图,相映
成趣,相辅相成,这些插图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形象美、意境美。
这些插图色彩搭配合理,多采用鲜艳的色彩,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都是画家的用心画作,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绿色的海草、黑色的小蝌蚪、红色的鲤鱼,绿色的乌龟,红白相间的荷花,大眼睛的青蛙妈妈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插图,生动再现了经典故事,简直就是精致绘本,给人以极美的体验。《风娃娃》一课中,插图一中的风娃娃睁大眼睛,鼓起腮,嘟起圆圆的嘴巴,插图二中的风娃娃眼睛挤在一起,嘴巴用力吹,风娃娃的形象活灵活现,直入你的心里,真是可爱极了。
部分插图通版展现,是教材布局的突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宛若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直击你的双眼,引你入境,营造一种超越文本的美的意境,如《敕勒歌》中,一幅高原辽阔的草原风情插图从上至下,从左至右铺满课本,一下子就将你带入情境,草原的那种苍茫辽阔的美尽在这幅水墨画中。一文多图是本册教材的一个亮点,《小马过河》一课中有三幅插图,呈现了故事的三个场景,这样“连环画”式的插图让课文变成了跳跃的画面。
大篇幅的插图安排已经表明了课本插图的重要性,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的智慧和思考,插图的目的在于服务文本,服务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重视插图,有意识地使用教材插图,那如何发挥插图的功能,本文给出三条教学策略:
一、师生转换意识,解锁插图新技能。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重视插图的意识,借助插图学习或教学的意识,可以借助插图预习、导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重点段落或情节等。
例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的第一幅插图,看看老虎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生:老虎张大了嘴巴,眼睛圆圆的,头还往后靠。它的一只脚踩着狐狸。
师:那这样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老虎抓住了狐狸,要吃掉它。
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进入故事的情境,观察插图联想到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文本内容,也理解了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对狐狸和老虎的形象也有了初步感受,还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只有转换师生的插图意识,才能解锁教材插图的无限技能,最终转化成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看图说话,有理有据
不管是观察课本插图还是阅读绘本,学生不能漫无目的或者没有章法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是观察所得,思考所得才行。观察就要求学生带着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既要按照前后、左右、高低、里外的顺序观察细节,也要整体入手。其次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动脑了,才达到了文本和插图的意图。
三、图文互动,个性发展
图文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文本理解,突破难点等,因此要让静止的“文”和“图”你来我往,读图、读文、想象、表达、写作相互合作,共融共进,还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碰撞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有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1、看插图,读诗歌,闭眼想象,并且说一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2、仿照第二节或第三节诗歌,补充完整下面的诗歌。
脚尖划过的地方,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的 ,绿了;
大多的野花,红了; 的 ,红了;
大片的填空,蓝了; 的 ,蓝了;
蓝—得—透—明! 蓝—得—透—明!
在葱郁的森林里, 在 的 里,
雪松们拉着手, 拉着手,
请小鸟留下歌声。 请 。
小屋的烟囱上, 的 上,
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的 ,
又大——又红! 又 又 !
3、写下补充完整的诗歌,配上一幅画。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看图、读诗、想象、说话多种方式,感受诗歌中的童心和想象。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简单可操作的仿句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第三个教学环节写画结合,放飞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语言,同时也是放飞他们的童心。
一幅幅能抓住师生眼球的精美插图,恰到好处呈现在课本的各处,依据本身的特点,发挥不同的功能,为教学助力,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插图和绘本提升学生的观察、读图、表达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曾文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插图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