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作者】 张 波

【机构】 (重庆市潼南区涪江小学校)


【正文】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本人总结出了激发小学生对道理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设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急于听下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
  2、精设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三者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主题《快乐过新年》中,设计的第一个内容是欢度元旦、开个元旦联欢会,这是每年庆祝元旦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接着引领大家走进“一起过新年”,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是不一样,感受不同,设计了一个小主人的春节,记录在春节期间家人的团圆,以时间为线索,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春节。在教授这一内容是,问学生你是如何过新年的?拜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交流汇报、情景表演等, 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往往只对比较鲜艳生动的东西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图文声像一体的特点,有助于在传输介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借助动态化视频以及优美图片取代单调黑板,然后利用图文声像有效实现信息的传递,形成视觉以及听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完全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好,在课堂中让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共鸣。课程中,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字内容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来亲自表演,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领会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深刻内涵。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再表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不自觉地得到强化。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除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外,还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要用爱去教学,用爱去关心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和他们平等相待,朋友式的交往,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对你所教的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同一个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常常很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善于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习的兴趣。
  6、结语
  实践证明,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教师在道德与法台课程教学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晏焱,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J]中小学德育,2017(8).
  [2]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