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熊晓芳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红光小学)
【正文】摘 要:此文章是教学论文,题目是《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主要是从五方面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充实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意境,感受真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它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形成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模式。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感觉,学生的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也易学易记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充实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功能各异的现代化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它的新鲜性、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越来越适宜课堂教学。以其素材资源的多样性、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以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能发挥很好象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这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方式实现通俗易懂、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意境,感受真切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得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得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中《活化石》这一课,学生谈到“化石”、“恐龙的灭绝”,以及地壳的运动,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又如:《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但由于学生平时很少观察到翠鸟,对这种鸟类的习性特点还是很陌生的。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细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能极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 融入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一览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先兴安岭风景图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一幅幅小兴安岭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四、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讲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教学时,由于某些文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靠单纯的讲读难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尽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音响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观材料的刺激,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理解教材的含义,而且易能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威尼斯》时,因认识的差异,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意大利名城威尼斯那温和明媚、美妙庄严的异国情调。我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先放一段“威尼斯游历”的录像,然后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再将各个重点场景的精美图片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整体把握,在逾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取得很好的感知阅读教学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使内容更直观有效
制作直观有效的课件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0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教学“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由此,适时恰当地应用电脑媒体设施,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兴状态,对学习产生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它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形成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模式。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感觉,学生的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也易学易记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充实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功能各异的现代化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它的新鲜性、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越来越适宜课堂教学。以其素材资源的多样性、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以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能发挥很好象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这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方式实现通俗易懂、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意境,感受真切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得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得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中《活化石》这一课,学生谈到“化石”、“恐龙的灭绝”,以及地壳的运动,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又如:《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但由于学生平时很少观察到翠鸟,对这种鸟类的习性特点还是很陌生的。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细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能极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 融入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一览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先兴安岭风景图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一幅幅小兴安岭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四、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讲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教学时,由于某些文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靠单纯的讲读难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尽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音响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观材料的刺激,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理解教材的含义,而且易能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威尼斯》时,因认识的差异,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意大利名城威尼斯那温和明媚、美妙庄严的异国情调。我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先放一段“威尼斯游历”的录像,然后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再将各个重点场景的精美图片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整体把握,在逾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取得很好的感知阅读教学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使内容更直观有效
制作直观有效的课件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0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教学“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由此,适时恰当地应用电脑媒体设施,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兴状态,对学习产生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