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创设技巧探讨
【作者】 刘光霞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阳光书院)
【正文】 摘 要: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匠心独运精当巧妙的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交流的平台,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有效的提问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预期与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问技巧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问往往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才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师生互动,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方法,是达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导善控,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问题设置要科学合理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精心准备,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做到科学合理。课堂提问切忌不着边际且又大又空的问题,同时小而繁且缺乏任何意义的问题也亦极力避免。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上获得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任何文章的学习都有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一个切合文本,又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的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不同的答案。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会在课堂上临时生成很多新颖有价值的新的问题,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生积极思索,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设置要难易适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些预设性的问题。并期望学生的回答能够达到教师的预期。但在实际课堂提问环节,高中阶段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即使回答了,也是集体回答居多,或者成为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能够在课堂上阶梯式设置问题,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做到难易适中,选择答问的对象。把问题分为三类:一为在文本中可直接提取答案的问题,这样可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为需简单思考从文本中可概括出答案的问题,这样可锻炼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三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深层次思考问题,此类问题可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将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回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增加自信心,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讨论问题预留充足时间
质疑到解疑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去思索、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考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快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的思维会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评价既是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要考察,更是对学生努力思考的点评与鼓励。凝练而又针对性的合理评价,会使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及思索的方向。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审时度势,既不任其发展,漫无边际,抓不到根本,也不大杀大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这就存在着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五、问题的拓展延伸要适度
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有拓展和延伸。拓展和延伸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拓展延伸问题,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歪曲作者的写作意图,牵强附会、胡乱联系,也就失去了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的意义。有价值的延伸应该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拓展延伸应建立在对文本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见微知著,追本溯源。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中,黛玉进府不进正门,却进来西边角门。就可为学生补充古代礼仪的相关知识。在黛玉眼中贾府奢华的建筑及格局这一部分讲授中,可指导学生认识贾府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族覆灭的根源。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时,将其前后期不同的作品比较阅读,找出为什么前后期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词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知晓李清照前后不同的人生遭遇。再如文言文《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告诉学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道理,并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合理科学而又能贯穿始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问技巧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问往往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才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师生互动,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方法,是达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导善控,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问题设置要科学合理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精心准备,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做到科学合理。课堂提问切忌不着边际且又大又空的问题,同时小而繁且缺乏任何意义的问题也亦极力避免。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上获得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任何文章的学习都有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一个切合文本,又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的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不同的答案。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会在课堂上临时生成很多新颖有价值的新的问题,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生积极思索,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设置要难易适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些预设性的问题。并期望学生的回答能够达到教师的预期。但在实际课堂提问环节,高中阶段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即使回答了,也是集体回答居多,或者成为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能够在课堂上阶梯式设置问题,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做到难易适中,选择答问的对象。把问题分为三类:一为在文本中可直接提取答案的问题,这样可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为需简单思考从文本中可概括出答案的问题,这样可锻炼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三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深层次思考问题,此类问题可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将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回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增加自信心,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讨论问题预留充足时间
质疑到解疑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去思索、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考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快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的思维会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评价既是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要考察,更是对学生努力思考的点评与鼓励。凝练而又针对性的合理评价,会使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及思索的方向。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审时度势,既不任其发展,漫无边际,抓不到根本,也不大杀大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这就存在着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五、问题的拓展延伸要适度
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有拓展和延伸。拓展和延伸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拓展延伸问题,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歪曲作者的写作意图,牵强附会、胡乱联系,也就失去了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的意义。有价值的延伸应该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拓展延伸应建立在对文本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见微知著,追本溯源。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中,黛玉进府不进正门,却进来西边角门。就可为学生补充古代礼仪的相关知识。在黛玉眼中贾府奢华的建筑及格局这一部分讲授中,可指导学生认识贾府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族覆灭的根源。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时,将其前后期不同的作品比较阅读,找出为什么前后期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词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知晓李清照前后不同的人生遭遇。再如文言文《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告诉学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道理,并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合理科学而又能贯穿始终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