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把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
【作者】 黎先锋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初级学)
【正文】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初中数学课更应注重能力传授,要把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使其受益终生,这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它也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相对于小学数学,初中阶段的数学又上升了一个高度,难度加大,学生对数学科学习的适应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在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并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初中数学题反映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经常见到的数量关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能力,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劳动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大面积存在初中生数学能力差,解题能力低,数学成绩差强人意等等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的最大责任,责无旁贷。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做出相应的改进,设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科太深奥太枯燥,既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也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耐心。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理论的确是比较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加入初中数学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而是仍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法,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丁点兴趣和动力、信心和耐心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用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绝不能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而是要把解题思路、技巧、方式等传授给学生。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同时,数学 它具有显著的趣味性以及逻辑性,教师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进到教育活动中,直观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论,也就掌握了相关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查询篮球抛向空中的弧线,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知道抛物线,了解抛物线的性质,然后从中掌握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逆向运用
从教学经验看,我们都知道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概念的理解问题一向成为了学生的一道难题。没有经验的教师,一开始就喜欢讲解概念,结果学生听得如坠五里云雾。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单一思考的载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对今后的学习极其不利。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解析,必须将正反思维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将学生思维方式的选择项放大延伸,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思维去理解数学概念。概念是抽象的,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理解概念。只有学生学会了解题方式,概念才能准确、深刻地刻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解题思维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将其思维进行锻炼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方面的逆向运用。
3.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一定要把逆向思维带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逆向思维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解题思路忽然间就拓宽了。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信心就大增。因此,教师把逆向思维引入课堂是势在必行,要通过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定义的理解与掌握、公式的运用、解题方法的优化等方面,使学生发现数学中所包含的逆向思维,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挖掘、总结数学中的互逆现象,探索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函数图象找出其各自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函数图象进行探究。 如, y= kx( x的次数为1,且 k≠0)的函数图象,根据性质可知,当 k]0时,图象只出现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且呈上升趋势,反之则相反。这是对函数性质的正向叙述,本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叙述:在正比例函数中,只有通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函数图象,且呈上升趋势,则此函数中k]0。这样,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4.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有些学生对试题要求理解不准,在做题不能找出题干关键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错误。虽然课堂上认真听讲,心无旁骛,但是依然无法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学以致用。这是由于学生遵循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解题思路依旧按照顺向的方式思考,不会转变解题思路。教师要加强逆向思维类型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在顺向思维行不通的时候及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完成课后习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结构上隐藏着互逆关系的问题: ①当x=6时,求5x+7的值; ②已知5x+7=37,求x的值。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利用逆向思维分析,可以直观看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做这类问题时,学生要将两个问题相结合,从而分析两者的互逆关系,进而得出两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也要在类似的例题基础上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5.反证法
数学课经常用到反证法,这是逆向思维的具体体现。所谓的反证法,就是在针对问题的时候,利用相反的方向进行验证,以此来得到最终的解决方案。数学课上,在无法确定答案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利用逆向思维并将反证法发挥出来是必然的,因为它可以在初中的数学证明题中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在证明题的解题过程中,将原命题进行逆否,在此操作中,得到原命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提出一系列假设后,进行推理和验证,以此来对矛盾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真正的答案。该方法可以将证明题的思路进行逆向的分析,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并且可以对数学中的证明题起到很大的实际性的作用。在进行反证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面对证明题时,用反证法的方法去解决,并且,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看是否适用,同时,还要在学生进行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还要重视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宗煜。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35)
[2]王俊琴,张庆鹏,张蓓,雷建丽,数学教育逆向思维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4(29)
初中数学题反映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经常见到的数量关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能力,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劳动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大面积存在初中生数学能力差,解题能力低,数学成绩差强人意等等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的最大责任,责无旁贷。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做出相应的改进,设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科太深奥太枯燥,既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也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耐心。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理论的确是比较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加入初中数学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而是仍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法,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丁点兴趣和动力、信心和耐心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用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绝不能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而是要把解题思路、技巧、方式等传授给学生。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同时,数学 它具有显著的趣味性以及逻辑性,教师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进到教育活动中,直观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论,也就掌握了相关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查询篮球抛向空中的弧线,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知道抛物线,了解抛物线的性质,然后从中掌握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逆向运用
从教学经验看,我们都知道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概念的理解问题一向成为了学生的一道难题。没有经验的教师,一开始就喜欢讲解概念,结果学生听得如坠五里云雾。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单一思考的载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对今后的学习极其不利。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解析,必须将正反思维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将学生思维方式的选择项放大延伸,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思维去理解数学概念。概念是抽象的,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理解概念。只有学生学会了解题方式,概念才能准确、深刻地刻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解题思维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将其思维进行锻炼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方面的逆向运用。
3.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一定要把逆向思维带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逆向思维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解题思路忽然间就拓宽了。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信心就大增。因此,教师把逆向思维引入课堂是势在必行,要通过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定义的理解与掌握、公式的运用、解题方法的优化等方面,使学生发现数学中所包含的逆向思维,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挖掘、总结数学中的互逆现象,探索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函数图象找出其各自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函数图象进行探究。 如, y= kx( x的次数为1,且 k≠0)的函数图象,根据性质可知,当 k]0时,图象只出现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且呈上升趋势,反之则相反。这是对函数性质的正向叙述,本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叙述:在正比例函数中,只有通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函数图象,且呈上升趋势,则此函数中k]0。这样,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4.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有些学生对试题要求理解不准,在做题不能找出题干关键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错误。虽然课堂上认真听讲,心无旁骛,但是依然无法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学以致用。这是由于学生遵循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解题思路依旧按照顺向的方式思考,不会转变解题思路。教师要加强逆向思维类型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在顺向思维行不通的时候及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完成课后习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结构上隐藏着互逆关系的问题: ①当x=6时,求5x+7的值; ②已知5x+7=37,求x的值。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利用逆向思维分析,可以直观看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做这类问题时,学生要将两个问题相结合,从而分析两者的互逆关系,进而得出两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也要在类似的例题基础上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5.反证法
数学课经常用到反证法,这是逆向思维的具体体现。所谓的反证法,就是在针对问题的时候,利用相反的方向进行验证,以此来得到最终的解决方案。数学课上,在无法确定答案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利用逆向思维并将反证法发挥出来是必然的,因为它可以在初中的数学证明题中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在证明题的解题过程中,将原命题进行逆否,在此操作中,得到原命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提出一系列假设后,进行推理和验证,以此来对矛盾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真正的答案。该方法可以将证明题的思路进行逆向的分析,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并且可以对数学中的证明题起到很大的实际性的作用。在进行反证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面对证明题时,用反证法的方法去解决,并且,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看是否适用,同时,还要在学生进行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还要重视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宗煜。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35)
[2]王俊琴,张庆鹏,张蓓,雷建丽,数学教育逆向思维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