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话说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黄彩梅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正文】摘 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农村小学的教室里装上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在教室畅通无阻。时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成为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基于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已成为老师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教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农村各个学校,教室装上了或是红河、或是希沃交互一体机等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在教室畅通无阻。老师可以在红河或希沃备课基础功能、双狮平台、101教育平台等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室里分享发达地区的优质课堂等。那么,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小,阅读量不多,见识少。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得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得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事情繁琐、工作量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备课效率高,更有效呢?我想,电子备课是个好办法。备课时,教师在熟悉教材之后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观看课文教学课例,浏览要执教课文课件,下载课文链接资料等;然后,通过电子白板备课界面,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自己解读教材的见解,选择能为教学服务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人教版(国标本)第六册《太阳》的备课,笔者在熟悉教材之后到“老百晓在线”找到这一课,进入“教材理解”了解本课说明方法与说明技巧;点开“教学实录”栏目,观摩李玉恒等名师教学实录,学习名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和手段;阅读“教学设计”栏目中本课数篇就教学设计做参考,备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登录“相关资料”下载太阳资料。上课时,笔者用插图导入,用投影学文,用录音朗读,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地上的水在太阳照耀下变成水蒸气的神奇,以及小树、花儿等在阳光下欢乐生长的情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可组其他媒体有效性提高信息的传递;可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多渠道反馈信息;可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反复回放知识点,延长信息在屏幕中停留的时间……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因此,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对象不断变化,呈现出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激起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学习。
1.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视频、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非常必要。例如,笔者教学《七步诗》时,笔者以曹植创作这首诗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创作的环境与过程,多次回放曹植创作诗的时刻,让学生边听诗文创作,边看课文,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课件出示豆与豆萁的图片,通过信息技术燃烧的豆萁把豆煮在锅里,随后呈现出豆在沸水中煎熬的情景,尔后,锅和锅中的豆慢慢演变为一个“前”字,燃烧的火焰逐渐变成四点底,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最后说一说的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很好的创设学习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教学中有效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能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桥》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像泼,像倒的大雨,亲睹山洪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的情景。笔者通过课件链接,让学生观看大雨中山洪咆哮而来的视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与父子之间的爱,笔者再次课件链接人们过桥,那木桥轰塌的视频,反复回放视频中的人物对话。影片展示的画面、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理解了课文。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深刻的理解。达到了求知和感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
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教学时空限制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情境中,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争论,打开其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并对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月光曲的》一课,教学到“……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这内容。笔者抓住语意丰富的省略号,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因为有了情境,学生一下就拨动了想象的思维,联想到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播放《月光曲》音乐,学生的想象再次回到课文中,把课文蕴藏的意味牢牢握住。学生的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如今,农村小学有学生电脑教室,开设信息技术,学生有能力上网查找资料。为此,在课后,笔者要求学生网络查找课外补充材料,精选打印,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相互阅读欣赏。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为了理解作者对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独特的构造以及对民居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居,民俗,培养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网上搜集有关民居、民俗的信息,举办“民居图片展”活动。
2.做“心中的民风民俗”手抄报。
3.画一幅家乡的愿景图。
4.创作或填写保护鸟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探索成果。所以说,这样的延伸不仅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放飞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能帮助老师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学中,老师能把握好它的“适时、适度、适当”度,并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就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教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农村各个学校,教室装上了或是红河、或是希沃交互一体机等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在教室畅通无阻。老师可以在红河或希沃备课基础功能、双狮平台、101教育平台等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室里分享发达地区的优质课堂等。那么,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小,阅读量不多,见识少。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得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得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事情繁琐、工作量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备课效率高,更有效呢?我想,电子备课是个好办法。备课时,教师在熟悉教材之后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观看课文教学课例,浏览要执教课文课件,下载课文链接资料等;然后,通过电子白板备课界面,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自己解读教材的见解,选择能为教学服务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人教版(国标本)第六册《太阳》的备课,笔者在熟悉教材之后到“老百晓在线”找到这一课,进入“教材理解”了解本课说明方法与说明技巧;点开“教学实录”栏目,观摩李玉恒等名师教学实录,学习名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和手段;阅读“教学设计”栏目中本课数篇就教学设计做参考,备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登录“相关资料”下载太阳资料。上课时,笔者用插图导入,用投影学文,用录音朗读,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地上的水在太阳照耀下变成水蒸气的神奇,以及小树、花儿等在阳光下欢乐生长的情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可组其他媒体有效性提高信息的传递;可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多渠道反馈信息;可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反复回放知识点,延长信息在屏幕中停留的时间……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因此,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对象不断变化,呈现出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激起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学习。
1.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视频、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非常必要。例如,笔者教学《七步诗》时,笔者以曹植创作这首诗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创作的环境与过程,多次回放曹植创作诗的时刻,让学生边听诗文创作,边看课文,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课件出示豆与豆萁的图片,通过信息技术燃烧的豆萁把豆煮在锅里,随后呈现出豆在沸水中煎熬的情景,尔后,锅和锅中的豆慢慢演变为一个“前”字,燃烧的火焰逐渐变成四点底,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最后说一说的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很好的创设学习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教学中有效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能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桥》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像泼,像倒的大雨,亲睹山洪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的情景。笔者通过课件链接,让学生观看大雨中山洪咆哮而来的视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与父子之间的爱,笔者再次课件链接人们过桥,那木桥轰塌的视频,反复回放视频中的人物对话。影片展示的画面、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理解了课文。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深刻的理解。达到了求知和感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
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教学时空限制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情境中,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争论,打开其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并对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月光曲的》一课,教学到“……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这内容。笔者抓住语意丰富的省略号,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因为有了情境,学生一下就拨动了想象的思维,联想到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播放《月光曲》音乐,学生的想象再次回到课文中,把课文蕴藏的意味牢牢握住。学生的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如今,农村小学有学生电脑教室,开设信息技术,学生有能力上网查找资料。为此,在课后,笔者要求学生网络查找课外补充材料,精选打印,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相互阅读欣赏。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为了理解作者对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独特的构造以及对民居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居,民俗,培养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网上搜集有关民居、民俗的信息,举办“民居图片展”活动。
2.做“心中的民风民俗”手抄报。
3.画一幅家乡的愿景图。
4.创作或填写保护鸟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探索成果。所以说,这样的延伸不仅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放飞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能帮助老师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学中,老师能把握好它的“适时、适度、适当”度,并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就能发挥其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