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及实践——以“有机化合物中的氢键”教学为例
【作者】 李 莉
【机构】 (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正文】 摘 要:以“有机化合物中的氢键”为例,介绍了在“素养为本”视角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的几个环节。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氢键
一、教学背景
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有机化合物中的氢键”对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深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笔者选取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羧酸”一课,尝试在“素养为本”视角下进行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实践。
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探究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关系。
[ 教师] 分析表中数据,解析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沸点差异的原因(表1)。
表格 1
[ 学生]讨论后回答:羟基或羧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分子间氢键使醇或羧酸沸点升高。
[ 教师]常压下,水的熔点0℃,沸点100℃。氟化氢的熔点-83℃,沸点19.5℃。根据常见氢键的键能与键长(表2),分析水的熔沸点高于氟化氢的原因。
表格 2
[ 学生]讨论后回答:水中氢键的键能与比氟化氢小,水中氢键键长比氟化氢长,而水的沸点却比氟化氢高,可见熔沸点还与氢键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有关。
[ 教师]展示氟化氢和水的氢键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根据以下结构,推测分子量相同的羧酸沸点比醇高原因。
[ 学生]讨论后展示:乙醇和甲酸形成氢键的连接方式不同,由于甲酸的双氢键二聚体结构,使甲酸的沸点比乙醇高。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从教材知识点出发,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识别模型和证据推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数字化实验探究氢键的形成并证明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实验目的:1.了解氢键的破坏与形成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原理:1.氢键破坏吸收能量使体系温度降低,氢键的形成放出能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在破坏或形成氢键的同时,也破坏或形成了范德华力。2.丙酮分子间、三氯甲烷分子间不形成较强的氢键,丙酮与三氯甲烷中的氢原子会产生较强的氢键,因此通过测定两溶液混合过程中温度的改变,来证明氢键的形成。
实验药品:丙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实验仪器:威尼尔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量热计、量筒
实验步骤:实验①5ml丙酮与10mlCHCl3 混合,得时间-温度曲线图1。实验②5ml丙酮与10mlCCl4混合,得时间-温度曲线图2。
实验结论:由时间-温度曲线图1说明,丙酮与CHCl3 混合,由于形成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使混合体系能量降低,表现为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而由时间-温度曲线图2说明,丙酮与CCl4混合没有形成氢键,混合体系能量改变不明显,体系温度几乎不改变。
选择乙醚、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重做以上实验:①5℃时,乙醚与CHCl3混合后体系温度升高,最高温度为14.0℃。②5℃时,乙醚与CCl4混合后体系温度稍有降低,最低温度为4.0℃。三氯甲烷分子中的H原子与乙醚中O原子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即氢键,使体系能量降低,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再次证明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设计意图: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匹配,从宏观和微观上收集证据,并用理论模型解析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变化。初步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三、结束语
上述二个环节是以“素养为本”视角下结构与性质教学的探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本教学将具体的知识通过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宏微辨析、实验探究,设计成一个个逐渐递进的问题,将学生内心的“惑”予以显性化,在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并帮助进行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后,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傅鹰教授曾经说过:“没有理论的实验就是在盲动”。对于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需要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来开展研究,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
关键词:核心素养;氢键
一、教学背景
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有机化合物中的氢键”对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深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笔者选取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羧酸”一课,尝试在“素养为本”视角下进行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实践。
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探究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关系。
[ 教师] 分析表中数据,解析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沸点差异的原因(表1)。
表格 1
[ 学生]讨论后回答:羟基或羧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分子间氢键使醇或羧酸沸点升高。
[ 教师]常压下,水的熔点0℃,沸点100℃。氟化氢的熔点-83℃,沸点19.5℃。根据常见氢键的键能与键长(表2),分析水的熔沸点高于氟化氢的原因。
表格 2
[ 学生]讨论后回答:水中氢键的键能与比氟化氢小,水中氢键键长比氟化氢长,而水的沸点却比氟化氢高,可见熔沸点还与氢键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有关。
[ 教师]展示氟化氢和水的氢键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根据以下结构,推测分子量相同的羧酸沸点比醇高原因。
[ 学生]讨论后展示:乙醇和甲酸形成氢键的连接方式不同,由于甲酸的双氢键二聚体结构,使甲酸的沸点比乙醇高。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从教材知识点出发,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识别模型和证据推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数字化实验探究氢键的形成并证明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实验目的:1.了解氢键的破坏与形成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原理:1.氢键破坏吸收能量使体系温度降低,氢键的形成放出能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在破坏或形成氢键的同时,也破坏或形成了范德华力。2.丙酮分子间、三氯甲烷分子间不形成较强的氢键,丙酮与三氯甲烷中的氢原子会产生较强的氢键,因此通过测定两溶液混合过程中温度的改变,来证明氢键的形成。
实验药品:丙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实验仪器:威尼尔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量热计、量筒
实验步骤:实验①5ml丙酮与10mlCHCl3 混合,得时间-温度曲线图1。实验②5ml丙酮与10mlCCl4混合,得时间-温度曲线图2。
实验结论:由时间-温度曲线图1说明,丙酮与CHCl3 混合,由于形成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使混合体系能量降低,表现为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而由时间-温度曲线图2说明,丙酮与CCl4混合没有形成氢键,混合体系能量改变不明显,体系温度几乎不改变。
选择乙醚、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重做以上实验:①5℃时,乙醚与CHCl3混合后体系温度升高,最高温度为14.0℃。②5℃时,乙醚与CCl4混合后体系温度稍有降低,最低温度为4.0℃。三氯甲烷分子中的H原子与乙醚中O原子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即氢键,使体系能量降低,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再次证明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设计意图: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匹配,从宏观和微观上收集证据,并用理论模型解析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变化。初步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三、结束语
上述二个环节是以“素养为本”视角下结构与性质教学的探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本教学将具体的知识通过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宏微辨析、实验探究,设计成一个个逐渐递进的问题,将学生内心的“惑”予以显性化,在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并帮助进行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后,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傅鹰教授曾经说过:“没有理论的实验就是在盲动”。对于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需要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来开展研究,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