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藏区汉语教学更应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

【作者】 才仁卓玛

【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第一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汉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实用性。在藏区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汉语文学科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汉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工具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藏区;初中汉语文;工具性;实用性
  藏区汉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实用性,二者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汉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是汉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汉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实用性统一的特征。在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那么,什么是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在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二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实用性 
  (一)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藏区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汉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汉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汉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 
  (二)汉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实用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汉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实用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实用性既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工具性是实用性的载体,体现着实用性;实用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主导着工具性。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实用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汉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藏区汉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与实用性 
  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实用性是统一的。原因有下述两点:
  (一)汉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是汉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汉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汉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汉语文时,总是既掌握汉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汉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汉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实用性统一的特征。 
  无论大学还是中初中,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汉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汉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汉语文、学做人。汉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汉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汉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汉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汉语文学科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汉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汉语文学科的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汉语文学科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汉语文课堂的气氛,汉语文学科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语文情感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J]. 朱永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12)
  [2]初中语文学生书面作业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研究[J]. 单云德.  基础教育.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