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作者】 肖 红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中学)


【正文】学习了《高效课堂》,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呢?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有哪些的具体方法、方式呢?多种多样。通过假期的学习并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点去研究和探索。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共同决定的,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作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学定教,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我们的农村学生,基础较薄弱,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思想和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满意,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希望通过这样的目标,能在教学中学习本文抓住某一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能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在后面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如果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2、在上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也很重要
  预习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的篇目比较多,做好充分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般都有具体的任务。如在学习《辛弃疾词三首》之前,布置了学生以下预习:第一、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每首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农村学生家庭基本上没有电脑,让他们在家里查找这些资料根本不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我就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去查找,学生兴趣很浓。在基本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对他们理解词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课前反复朗读;第三、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含义,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第四、思考课后练习题,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感知;第五、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另外,对于现代文的预习,还应包括字词的积累,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我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查字典,做到会读,会解释、甚至会运用。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的确,词语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字通句顺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预习中还应注意另一个环节,那就是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师通过对预习本的检查,不但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更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存在的盲点等,这就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的及时调整、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教学的互动,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
  二、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不会再“一言堂”,确实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有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但稍微留心一下我们教师的提问便会发现,有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斟酌的。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文本本身进行认真细致地阅读思考,认真地体会把握。只有自己真正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教学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父与子》时,在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学生自然会到文中去寻找相应的句子,根据这些句子归纳出父子俩了不起的品质。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避免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问题。如“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在讲解《愚公移山》前两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这段文字里有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简单解释这两个字,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冀州”和“豫南”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河”、“汉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算出太行、王屋二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我们要能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有效增强自己的独特体验;又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在板书课题之后发问,我们知道海不是生物,那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那为何又“不死”呢?简单地提问就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
  2、恰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在,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有的教师为图便利,对于网络资源,照搬照抄,甚至一节课下来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我认为好的资源要利用,但要有选择。比如我们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适当选用一些音乐作为配乐朗诵,这样的朗诵效果会更明显;有的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我们的学生较远,这时教师可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如教学《南京大屠杀》,我在上课前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故事重现,学生能很快的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实践表明,恰当、合理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3、布置有效的课后练习
  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因此练习要紧紧围绕课文而设计,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课后练习我都是设计两类题:“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所以学生都能做的,而“选做题”则是专门为那些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如给《我的叔叔于勒》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必做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任选一个情节,为《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1、于勒没有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等到了他……;2、在船上,我们全家没能避开于勒……,选做题:1、运用对比手法写人。请以“他(她)变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2、在文中选一个情节表演课本剧。3、课外有兴趣去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果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这样的练习一定是有效的,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保证学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客观的课堂阅读教学评价也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而客观的课堂阅读教学评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的个性,自信的品格和持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后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后我们都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反思、认真面对,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更应总结不足之处,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认识形成文字。一学期后再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
  1、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文体特色,切不可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食物从何处来》这是篇说明文,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上课时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但没有过多地讲解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而是把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穿插进去了,如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服务。
  2、课堂上多给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给学生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有的问题在提出来之后,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我没有作过多的分析,就是给学生时间,自己去读,读出父亲那一系列动作背后包含的对我的关爱。又如我在教授诗词时,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只要求对诗词能初步的进行鉴赏就行了,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纠缠于对句子的理解。只读的过程中,自然就能慢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四、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跳出课堂
  阅读教学仅局限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学中,在立足课本的同时,还应跳出课堂。如果能够把课外的一些丰富的信息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我想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内容,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了他课外阅读教学五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每周读一次报告文学;课堂上尝试用语文表述理科的知识;介绍国外学生学习教育方面的内容;介绍国外科技的动态;介绍中外名著。魏老师的这些做法,都是建立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总之,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都应当注重实效,应当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应时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从课前,课堂上,课后三方面同时入手,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就一定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