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策略
【作者】 梁 辉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小学)
【正文】摘 要:在教学中巧妙地做好教材的拓展与延伸,把握好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是解决“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这一问题的良方妙药。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巧妙地做好教材的拓展与延伸,把握好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是落实这一理念行之 有效的好方法。
一、把握仿点,巧妙仿写
有些课文的内容,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极为贴近,或者特别便于孩子们发挥想象,这时,根据课文内容,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做适当的拓展,不仅可以锻炼他门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指导他们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教学《穿红裙子的老师》一课,文中描写穿红裙子的老师上起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这样的内容便于学生发挥想象,所以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充分想象,进行仿写:有时她带我们去林间的瀑布,倾听流水的声音、感受流水的清凉;有时她把我们带到草地上打滚、嬉戏、捉蝴蝶、网蜻蜓;春天来了,她带我们去山坡上采来大把大把的野花,把简陋的教室打扮得像童话中的宫殿……
还如文中描写穿红裙子的老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人她创设的课文情境:我们一会儿仿佛是没捞到月亮的小猴,水淋淋地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好像成 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飞扬的雪花……这样的内容很容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仿点,学生仿写的片段便能生动活泼:我们一会 儿是正在哭泣的灰姑娘,泪水汪汪地站在讲台上;一- 会儿是没借着芭蕉扇的孙悟空,咬牙切齿地在跟铁扇公主呕气;我们一会儿像月宫里的嫦娥,正孤独地抱着玉兔;一会儿又成了没抓着小偷的黑猫警长,气急败坏地跺着脚……
无独有偶,文中穿红裙子的老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会的事例也与我去湘潭听课五天的事例极为相似,故此我让孩子们以此为仿点,以《当老师外出的时候》为题写作的家庭作文,孩子们也写得情真意切,极为成功。这无不得益于课文带给他们的启发以及老师及时而恰当的引导。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这样的仿点比比皆是,它有赖于我们的老师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巧妙地引导。
二、告别“围场”,搭建平台
“总结、拓展”往往是要“低温”处理的,不可喧宾夺主,占用过长的时间。然而那天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系列环节下来,孩子们已是情到深处、亟待喷薄而发了。那就写吧,可以写你特别想对小女孩说的话,也可以写你读完这篇童话后特别想表达的感受,还可以改编课后那首写给小女孩的小诗。几分钟过去了,“沙沙”的走笔声还是不肯停下。我纠结着喊不喊停,同时也衡量着到底是孩子的表达重要,还是课的完整重要。于是,接着写吧。十几分钟过去,交流开始:
生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在那样黑暗的社会富人与穷人的差别是多么巨大!你一定去了天堂,和你的奶奶、妈妈团聚在了起,对你来说,死是种解脱,是种幸福! 希望你的死能打开富人们那扇爱的心窗……
生2:有一种幸福要用死亡来换取;有一种美好要用幻想来停留;有一种黑暗要用温暖来照亮!我为你的死亡感到悲哀,也为你的解脱感到开心……
生3:我知道小女孩很贫穷,很饥饿,很可怜,但她依然有着自己的幻想、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希望,她依然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富的酒池肉林,穷的揭不开锅,多么强烈的对比!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生4:卖火柴的小姐姐,我在想,如果上天不是把你安排在那个社会,那你一定也会像我们这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爸妈的怀抱里撒娇、在精致的餐桌前狼吞虎咽、在亲密的朋友面前大声欢笑吧……
你能说这样的“高温”处理不值得、不应该? 所以,告别温柔的“围场”,我们尽可收获满堂的惊喜与精彩。
三、形式多样,力求“新”“广”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或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思维训练,对教材进行补白,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手段。
例如教《雾在哪里》,学到 “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一段,在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的基础上,我让他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读 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整个城市像戴上了层面纱,朦朦胧胧的。
生2:对,像童话中的仙境一般。
生3:我仿佛看到街道上的汽车都开起了车灯,开得慢慢的。
生4:我仿佛看到行走在街上的人们有的戴上了口罩。
生5:我仿佛看到眼前的房屋和我们捉起了迷藏。
……
学到“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这段, 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生1:我仿佛看到雾散了,天空和大海又变得蓝蓝的了。
生2:走在街上的人们取下了口罩, 车灯也关了。
生3:我仿佛看到小黑猫在向我调皮地摇尾巴,然后一溜烟向前跑了。
生4:我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空中,太阳公公正笑咪咪地看着我们。
……..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用多种形式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如教名著节选、梗概引向名著阅读,教知识性文章时引导孩子做资料卡片,课后让孩子们讲故事、做手抄报、绘画、做补充阅读、编排课本剧等,都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育 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课堂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正是解决这问题的良方妙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策略(张晓冬)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例谈(巩学茂)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巧妙地做好教材的拓展与延伸,把握好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是落实这一理念行之 有效的好方法。
一、把握仿点,巧妙仿写
有些课文的内容,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极为贴近,或者特别便于孩子们发挥想象,这时,根据课文内容,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做适当的拓展,不仅可以锻炼他门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指导他们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教学《穿红裙子的老师》一课,文中描写穿红裙子的老师上起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这样的内容便于学生发挥想象,所以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充分想象,进行仿写:有时她带我们去林间的瀑布,倾听流水的声音、感受流水的清凉;有时她把我们带到草地上打滚、嬉戏、捉蝴蝶、网蜻蜓;春天来了,她带我们去山坡上采来大把大把的野花,把简陋的教室打扮得像童话中的宫殿……
还如文中描写穿红裙子的老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人她创设的课文情境:我们一会儿仿佛是没捞到月亮的小猴,水淋淋地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好像成 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飞扬的雪花……这样的内容很容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仿点,学生仿写的片段便能生动活泼:我们一会 儿是正在哭泣的灰姑娘,泪水汪汪地站在讲台上;一- 会儿是没借着芭蕉扇的孙悟空,咬牙切齿地在跟铁扇公主呕气;我们一会儿像月宫里的嫦娥,正孤独地抱着玉兔;一会儿又成了没抓着小偷的黑猫警长,气急败坏地跺着脚……
无独有偶,文中穿红裙子的老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会的事例也与我去湘潭听课五天的事例极为相似,故此我让孩子们以此为仿点,以《当老师外出的时候》为题写作的家庭作文,孩子们也写得情真意切,极为成功。这无不得益于课文带给他们的启发以及老师及时而恰当的引导。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这样的仿点比比皆是,它有赖于我们的老师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巧妙地引导。
二、告别“围场”,搭建平台
“总结、拓展”往往是要“低温”处理的,不可喧宾夺主,占用过长的时间。然而那天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系列环节下来,孩子们已是情到深处、亟待喷薄而发了。那就写吧,可以写你特别想对小女孩说的话,也可以写你读完这篇童话后特别想表达的感受,还可以改编课后那首写给小女孩的小诗。几分钟过去了,“沙沙”的走笔声还是不肯停下。我纠结着喊不喊停,同时也衡量着到底是孩子的表达重要,还是课的完整重要。于是,接着写吧。十几分钟过去,交流开始:
生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在那样黑暗的社会富人与穷人的差别是多么巨大!你一定去了天堂,和你的奶奶、妈妈团聚在了起,对你来说,死是种解脱,是种幸福! 希望你的死能打开富人们那扇爱的心窗……
生2:有一种幸福要用死亡来换取;有一种美好要用幻想来停留;有一种黑暗要用温暖来照亮!我为你的死亡感到悲哀,也为你的解脱感到开心……
生3:我知道小女孩很贫穷,很饥饿,很可怜,但她依然有着自己的幻想、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希望,她依然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富的酒池肉林,穷的揭不开锅,多么强烈的对比!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生4:卖火柴的小姐姐,我在想,如果上天不是把你安排在那个社会,那你一定也会像我们这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爸妈的怀抱里撒娇、在精致的餐桌前狼吞虎咽、在亲密的朋友面前大声欢笑吧……
你能说这样的“高温”处理不值得、不应该? 所以,告别温柔的“围场”,我们尽可收获满堂的惊喜与精彩。
三、形式多样,力求“新”“广”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或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思维训练,对教材进行补白,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手段。
例如教《雾在哪里》,学到 “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一段,在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的基础上,我让他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读 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整个城市像戴上了层面纱,朦朦胧胧的。
生2:对,像童话中的仙境一般。
生3:我仿佛看到街道上的汽车都开起了车灯,开得慢慢的。
生4:我仿佛看到行走在街上的人们有的戴上了口罩。
生5:我仿佛看到眼前的房屋和我们捉起了迷藏。
……
学到“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这段, 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生1:我仿佛看到雾散了,天空和大海又变得蓝蓝的了。
生2:走在街上的人们取下了口罩, 车灯也关了。
生3:我仿佛看到小黑猫在向我调皮地摇尾巴,然后一溜烟向前跑了。
生4:我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空中,太阳公公正笑咪咪地看着我们。
……..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用多种形式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如教名著节选、梗概引向名著阅读,教知识性文章时引导孩子做资料卡片,课后让孩子们讲故事、做手抄报、绘画、做补充阅读、编排课本剧等,都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育 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课堂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正是解决这问题的良方妙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策略(张晓冬)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例谈(巩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