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作者】 刘 伟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南照镇六里小学)
【正文】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且还是一门社会交际和感情交流的综合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达能力;口语;训练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说话的技能和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它智力因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教给观察的方法,储备语言材料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人们获得语言材料的来源和手段,是心灵与事物之间激起共鸣的情感纽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说话和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从低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观察时,我首先提出观察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步骤。待激发了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后,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每一个问题按要求认真作答,教师纠正、补充、归纳。让他们从能够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到一段有条理的话,能够口脑并用,把观察与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简单的比较、辨别、思考和分析,让他们从观察过程中发掘口语材料,做到心中有物,言之有源,以此逐步训练培养小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际,收效是很明显的。如以前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像千斤巨石般”中的“千斤巨石”,“没挪动一寸地方”中的“一寸”,“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声”等,让学生画句、读句,去掉这些词语试试表达效果。加上这些词,从中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一说邱少云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二、结合课堂教学,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发展口头语言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教师在讲解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中,并不只是用启发式来代替填鸭式教学法,更重要的是缩小讲析范围,把讲的重点放到新知识上。在精讲时,教师要尽量做到语言亲切、规范,说话感情丰富,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学语言的亲切和新奇感。然后通过对教师语感的模仿和对课文内容的朗读,进一步学习发展口头语言。
新教材中所选的全部课文均属于高水平的范文,如果我们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和学习,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了。所以要加强课堂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随着对课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他们能够细心体味到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是怎样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并在朗读时,受作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及艺术的潜移默化,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拓宽思路,扩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以前教学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范读第三段,同时出示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色?让学生边听边在书中寻找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找到答案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又指出“写草滩、油菜花是一笔带过的,而写湖水湛蓝是重点,作者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叫‘有详有略’。”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他们想象中蓝色湖水的样子,这一步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用什么语气读,哪个词应重读,哪儿稍作停顿。通过反复地朗读,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湖水那神奇的蓝,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创设语言环境,鼓励勇于表达
创设语言环境,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不同层次的发展。在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提供敢于施展、发挥才能的空间,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训练,如举行课文朗读,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时,活动前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材料,教师根据步骤,教给他们演讲的方法、技巧,掌握好感情的变化基调等,最后,鼓励他们台下自己实践,台上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了面对大众讲话的胆量,训练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我上这节的重点就是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为了突破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的方法。还记得课堂上同学们一起赏析课文第6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许久,,,安静抬起头来张望。”,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着齐读后让学生思考思考,这句话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个同学提出“张望”,认为这句话里“张望”的意思应该是向周围看,或远处看。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说安静是个盲女孩,盲人一般都是用手触摸或用耳朵来感受(事物的),心爱的蝴蝶从安静手中飞走了,飞向哪里了,她不知道,她只能靠听(觉)来判断,她感觉飞向哪她就有可能朝哪看,有可能前后左右方都望个遍,蝴蝶飞远了,她就要往远处看了。虽然她看不到,但她能感受到。这个同学竟然对“张望”一词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这种课文,,是学习,。由于课堂环境营造的好,使得这位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大胆地回答,而且回答正确,口齿清楚流利,表现出超常的思维表达能力。
总之,诸多实践证明,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训练方式方法很多,意义深远紧迫,而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纲,中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方海珍,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个性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庞汝琴,汉语口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金建斌,转变观念,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N],安徽经济报,2000年。
[5]王瑞嘉,从小就注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J],四川教育,1981年02期。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达能力;口语;训练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说话的技能和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它智力因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教给观察的方法,储备语言材料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人们获得语言材料的来源和手段,是心灵与事物之间激起共鸣的情感纽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说话和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从低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观察时,我首先提出观察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步骤。待激发了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后,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每一个问题按要求认真作答,教师纠正、补充、归纳。让他们从能够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到一段有条理的话,能够口脑并用,把观察与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简单的比较、辨别、思考和分析,让他们从观察过程中发掘口语材料,做到心中有物,言之有源,以此逐步训练培养小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际,收效是很明显的。如以前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像千斤巨石般”中的“千斤巨石”,“没挪动一寸地方”中的“一寸”,“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声”等,让学生画句、读句,去掉这些词语试试表达效果。加上这些词,从中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一说邱少云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二、结合课堂教学,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发展口头语言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教师在讲解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中,并不只是用启发式来代替填鸭式教学法,更重要的是缩小讲析范围,把讲的重点放到新知识上。在精讲时,教师要尽量做到语言亲切、规范,说话感情丰富,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学语言的亲切和新奇感。然后通过对教师语感的模仿和对课文内容的朗读,进一步学习发展口头语言。
新教材中所选的全部课文均属于高水平的范文,如果我们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和学习,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了。所以要加强课堂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随着对课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他们能够细心体味到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是怎样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并在朗读时,受作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及艺术的潜移默化,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拓宽思路,扩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以前教学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范读第三段,同时出示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色?让学生边听边在书中寻找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找到答案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又指出“写草滩、油菜花是一笔带过的,而写湖水湛蓝是重点,作者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叫‘有详有略’。”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他们想象中蓝色湖水的样子,这一步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用什么语气读,哪个词应重读,哪儿稍作停顿。通过反复地朗读,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湖水那神奇的蓝,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创设语言环境,鼓励勇于表达
创设语言环境,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不同层次的发展。在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提供敢于施展、发挥才能的空间,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训练,如举行课文朗读,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时,活动前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材料,教师根据步骤,教给他们演讲的方法、技巧,掌握好感情的变化基调等,最后,鼓励他们台下自己实践,台上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了面对大众讲话的胆量,训练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我上这节的重点就是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为了突破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的方法。还记得课堂上同学们一起赏析课文第6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许久,,,安静抬起头来张望。”,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着齐读后让学生思考思考,这句话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个同学提出“张望”,认为这句话里“张望”的意思应该是向周围看,或远处看。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说安静是个盲女孩,盲人一般都是用手触摸或用耳朵来感受(事物的),心爱的蝴蝶从安静手中飞走了,飞向哪里了,她不知道,她只能靠听(觉)来判断,她感觉飞向哪她就有可能朝哪看,有可能前后左右方都望个遍,蝴蝶飞远了,她就要往远处看了。虽然她看不到,但她能感受到。这个同学竟然对“张望”一词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这种课文,,是学习,。由于课堂环境营造的好,使得这位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大胆地回答,而且回答正确,口齿清楚流利,表现出超常的思维表达能力。
总之,诸多实践证明,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训练方式方法很多,意义深远紧迫,而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纲,中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方海珍,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个性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庞汝琴,汉语口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金建斌,转变观念,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N],安徽经济报,2000年。
[5]王瑞嘉,从小就注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J],四川教育,198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