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考作文要经得起一看二读三比四品
【作者】 曾晓利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御河中学)
【正文】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幸连续参加了三年的临沂市中考语文卷作文题的阅卷工作,每次都让我掩卷深思、意犹未尽。中考作文,语文的“半壁江山”,何以在数万份试卷中脱颖而出?笔者就以临沂市某年中考“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谈点看法。
归纳起来,中考作文要经得起一看二读三比四品。
一看,就是看起来像篇文章
或许这有点天方夜谭,长达九年的作文学习,所写作文怎能不像篇文章?但中考作文暴露出的一些不规范问题的确让人深思:约4%的作文无题目;约10%的作文书写潦草不堪;约15%的作文错字病句层出不穷;约5%的作文层次不清,不知所云;约10%的作文标点不规范(点号出现在一行之首);约10%的作文涂改严重;另有约5%的学生竟照抄前面阅读短文……如此现象,不一而足。可见,诸如认真书写、准确用字、流畅表达、规范标点、整洁文面、分明层次等基本的作文常规尚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训练与提高,真正让学生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读,即读起来合乎要求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先审题后作文亦是“意在笔先”之要求。如以“感悟自然”的为话题的该年作文就对话题范围、内容、字数等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仍有约50%的作文题目类似“感悟自然”而显得空而大;约10%的作文千字之多、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或是百字有余,不尽人意;约10%的作文或现象连篇或道理充斥全文,或现象与道理不相吻合或过于浅显;如<<大自然之美>>一文通篇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之景,后叹“大自然真美呀”,显得写景后所表达的主旨过于肤浅。如《做人的原则》全文在讲如何做人,又与自然毫不相干,显得过于离题;又如《听取蛙声一片》一文先讲养父打骂自己以致心情郁闷,后离家听见一片蛙声顿觉做人要坚强让人忍俊不禁;另由“黄河远上白云间”悟到用心换心,“飞流直下三千尺”悟到做人要勇敢,实在是牵强附会,而由“站在春天的庭院里”悟到“春天已到来”又过于肤浅。因此,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才能使作文依矩而圆。
三比,即比起来有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与真切体验。”说的就是作文应创特色。长于构思,就构思得与众不同;长于语言,就表达得耐人寻味;长于结构,就布局得有条不紊;长于选材,就选得恰当好处;长于叙事,就记叙得圆圆满满;长于抒情,就抒发得荡气回肠……总之,作文要在规范、合要求的前提下,突出特色,让老师突然眼前一亮,自然会锦上添花。
像《再现山花红》一语双关,《大树的呻吟》以点带面,《那一抹新绿》令人遐思,《斟满那杯自然纯酿》充满韵味,这是题目中出特色。像《永远的地平线》一文选可望不可即、充满诱惑的地平线这一自然现象,悟到地平线犹如人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不懈地追求中感到理想永无止境,这就是选材独具一格。像《风的呼唤》首段“风是最美的祝愿,当它悄然掠过耳际,心霎时像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些曾被忙碌踩乱的日子渐趋平静,那曾被世事惊扰褶皱的情感慢慢抚平,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这是表达匠心独运,让人拍手叫好,在比较中特色使文章光辉顿生。
四品,即品起来有味道
阅卷中,很多文章让人不忍端详,生怕更多的毛病致使分数过低。极少数的文章却让人揣摩品味,爱不释手,关键是品起来有味道。
而教科书中与“感悟自然”相关的《行道树》《敬畏生命》《紫藤罗瀑布》《生命生命》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不论构思或语言,还是结构或立意,都是那么的巧妙自然,读来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还是耐人寻味的结果。
但实际上考试作文几近80%的文章取材环保,一个个摆出环保专家的样子向我们呼吁环保,环保意识固然无可厚非,但千篇一律的环保主题又有谁能写出点味道呢?
“题好文一半”,像《最美最凶的原因》、《自然=幸福+成功》、《大自然,你是真的吗?》,这样的题目何味可谈?
表达是纽带,是思想的外衣。像“我想当蚂蚁,我想当蝎子,我想当青蛙”式的直接抒情未免过于直白;像“小草小草,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是他是他还是他”式的反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像“自然是奇怪的,科学则是电力方面的,虫子咬人真吓人,要给电电着,后果就大了”式的方言表达实是让人望而却步。像“绿树荷花别样红,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引用则是弄巧成拙。上述种种表达更是缺“味”。
而那些满分作文则大相径庭。大到整篇,小到一词,都让人叹为观止。如《读山》一文,题目就蕴涵“山如一本书,读书明哲理”的韵味,扣题十分吻合,“读”字如“月出惊山鸟”,味道十足。首段由大自然引入大山入题,接着写爬山中爷爷告诉我要像山那样坚定、不屈、伟岸、正直、向上。开始曾让“我”似懂非懂,渐渐地山伴我成长,“读山,也是读山中的世界。”一句巧妙过渡到了对山中草的韧性、松的“岁寒而后凋”等景的感悟,后又紧承上述自然现象与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最后卒章显志,“读山,也就是读人生”,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其景其情,其理其味,均“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此,中考作文只有在一看规范、二读扣题、三比特色、四品韵味的层层推进中,方能独辟蹊径,出奇制胜!
归纳起来,中考作文要经得起一看二读三比四品。
一看,就是看起来像篇文章
或许这有点天方夜谭,长达九年的作文学习,所写作文怎能不像篇文章?但中考作文暴露出的一些不规范问题的确让人深思:约4%的作文无题目;约10%的作文书写潦草不堪;约15%的作文错字病句层出不穷;约5%的作文层次不清,不知所云;约10%的作文标点不规范(点号出现在一行之首);约10%的作文涂改严重;另有约5%的学生竟照抄前面阅读短文……如此现象,不一而足。可见,诸如认真书写、准确用字、流畅表达、规范标点、整洁文面、分明层次等基本的作文常规尚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训练与提高,真正让学生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读,即读起来合乎要求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先审题后作文亦是“意在笔先”之要求。如以“感悟自然”的为话题的该年作文就对话题范围、内容、字数等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仍有约50%的作文题目类似“感悟自然”而显得空而大;约10%的作文千字之多、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或是百字有余,不尽人意;约10%的作文或现象连篇或道理充斥全文,或现象与道理不相吻合或过于浅显;如<<大自然之美>>一文通篇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之景,后叹“大自然真美呀”,显得写景后所表达的主旨过于肤浅。如《做人的原则》全文在讲如何做人,又与自然毫不相干,显得过于离题;又如《听取蛙声一片》一文先讲养父打骂自己以致心情郁闷,后离家听见一片蛙声顿觉做人要坚强让人忍俊不禁;另由“黄河远上白云间”悟到用心换心,“飞流直下三千尺”悟到做人要勇敢,实在是牵强附会,而由“站在春天的庭院里”悟到“春天已到来”又过于肤浅。因此,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才能使作文依矩而圆。
三比,即比起来有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与真切体验。”说的就是作文应创特色。长于构思,就构思得与众不同;长于语言,就表达得耐人寻味;长于结构,就布局得有条不紊;长于选材,就选得恰当好处;长于叙事,就记叙得圆圆满满;长于抒情,就抒发得荡气回肠……总之,作文要在规范、合要求的前提下,突出特色,让老师突然眼前一亮,自然会锦上添花。
像《再现山花红》一语双关,《大树的呻吟》以点带面,《那一抹新绿》令人遐思,《斟满那杯自然纯酿》充满韵味,这是题目中出特色。像《永远的地平线》一文选可望不可即、充满诱惑的地平线这一自然现象,悟到地平线犹如人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不懈地追求中感到理想永无止境,这就是选材独具一格。像《风的呼唤》首段“风是最美的祝愿,当它悄然掠过耳际,心霎时像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些曾被忙碌踩乱的日子渐趋平静,那曾被世事惊扰褶皱的情感慢慢抚平,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这是表达匠心独运,让人拍手叫好,在比较中特色使文章光辉顿生。
四品,即品起来有味道
阅卷中,很多文章让人不忍端详,生怕更多的毛病致使分数过低。极少数的文章却让人揣摩品味,爱不释手,关键是品起来有味道。
而教科书中与“感悟自然”相关的《行道树》《敬畏生命》《紫藤罗瀑布》《生命生命》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不论构思或语言,还是结构或立意,都是那么的巧妙自然,读来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还是耐人寻味的结果。
但实际上考试作文几近80%的文章取材环保,一个个摆出环保专家的样子向我们呼吁环保,环保意识固然无可厚非,但千篇一律的环保主题又有谁能写出点味道呢?
“题好文一半”,像《最美最凶的原因》、《自然=幸福+成功》、《大自然,你是真的吗?》,这样的题目何味可谈?
表达是纽带,是思想的外衣。像“我想当蚂蚁,我想当蝎子,我想当青蛙”式的直接抒情未免过于直白;像“小草小草,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是他是他还是他”式的反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像“自然是奇怪的,科学则是电力方面的,虫子咬人真吓人,要给电电着,后果就大了”式的方言表达实是让人望而却步。像“绿树荷花别样红,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引用则是弄巧成拙。上述种种表达更是缺“味”。
而那些满分作文则大相径庭。大到整篇,小到一词,都让人叹为观止。如《读山》一文,题目就蕴涵“山如一本书,读书明哲理”的韵味,扣题十分吻合,“读”字如“月出惊山鸟”,味道十足。首段由大自然引入大山入题,接着写爬山中爷爷告诉我要像山那样坚定、不屈、伟岸、正直、向上。开始曾让“我”似懂非懂,渐渐地山伴我成长,“读山,也是读山中的世界。”一句巧妙过渡到了对山中草的韧性、松的“岁寒而后凋”等景的感悟,后又紧承上述自然现象与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最后卒章显志,“读山,也就是读人生”,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其景其情,其理其味,均“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此,中考作文只有在一看规范、二读扣题、三比特色、四品韵味的层层推进中,方能独辟蹊径,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