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堂意想不到的语文课

【作者】 宁丰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第四高级中学)


【正文】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提出了“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的教育教学要求。要求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也希望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今年暑假,2014届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来看我,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找到了工作,说起高中时的生活,最让他们难忘的还是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口练,那样的课堂,也是我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记得有一次语文课前三分钟口练上,刘柳同学讲的是海子的诗,她对海子的死,看法很消极。在讲的过程中,她多次说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初三时父母离异,她很痛苦,曾经自杀过三次,她一边哭,一边说,情绪特别的低落。学生们对海子的死,看法也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海子的死没有价值,有的认为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海子是为理想而死的。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我回顾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史铁生在生命最繁华的年龄,生活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双腿瘫痪,他迷茫,困惑,不知如何安放这虽有生命却无价值的躯壳,只能每天自己驾着轮椅来到荒芜破败的地坛,然后把椅背放倒,整天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有时他会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他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有时,他看到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似乎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有时,史铁生望着树干上留着的一只蝉蜕,好像自己半生的寂寞犹如那蝉蜕寂寞的空屋;这所有世间地坛里的一切弱小的生命,似乎给作者以生命的昭示。四百多年里,地坛虽然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然而史铁生却在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看到了满园子草木竟相生长的生命气息。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常常让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史铁生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想明白死的终结意义之后,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怎样活?实施铁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
  讲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我没有再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自己辩论,让他们自己谈谈关于生死的问题。关于生死问题,我们谈论了三节课,最后学生们达成了共识——人从出生到死亡,死亡都在那个不知道的角落等着我们,我们在有生之年就应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因一时的挫折和磨难而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我们要让自己在有生之年活的精彩、活的有价值。
  这次课上完,有个叫潘柏的学生第二天没来学校,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只是说孩子病了。这个学生自我接上文科班,基本上每星期至少要请三天假,而且说不来就不来,连假都懒得请,孩子的家长想起来给我打个电话,想不起来,孩子几天不见踪影。这个学生情况也比较特殊。孩子得过过敏性紫癜,已经发展到肾脏,基本上不能参加运动,但这个学生天生有运动的天赋,特别喜欢足球,排球打得比专门接受过训练的学生打的还要好,但他只要一运动,第二天必定请假到医院看病。为此孩子很痛苦,他觉得自己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上学对他没有一点意义。但孩子有个优点,只要是他打扫卫生,他就是全组扫的最认真的一个人。在这方面,我常常在班上表扬他,他也只是一笑而过,鼓励教育对他没起多大的作用。
  在我们讨论完有关生命、生死的问题后。第二天孩子又没来,直到晚上孩子的家长主动给我来了一个电话,他说孩子前天晚上回来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坐在五楼的窗台上,家长怎么敲门都不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孩子主动从房间走了出来,郑重的给妈妈说:“妈妈我想通了。”从这以后孩子只要有病需要请假都会自己亲自打电话,再让父母打电话确认。我没想到这样一节课,改变得不仅仅是刘柳同学,对潘柏的触动也会这么大。后来学校的运动会,班级的男子4*100接力赛,潘柏说什么都要参加,枪声响了,我们班的第二棒的孩子摔倒了,可是孩子们并没有放弃,尤其是最后一棒的潘柏可以说是拼劲了全力。虽然是最后一个冲刺的,但那天孩子们都哭了。
  我也深深的被孩子们的精神所感动,晚上回到家我给我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致我的学生——高二(7)班的运动健儿》:你 / 那个等待传递成功希望的人/拿起了代表集体荣誉的接力棒/又一次奔向了终点的冲刺/虽然我们落后了/虽然我们离成功远了/但我知道/那个终点的胜利虽然不再属于我们/你们同样是赛场上的英雄……”
  课堂上我把这首诗读给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许多学生流泪了,但更多的人把掌声给了潘柏同学。从那以后,潘柏同学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也比原先自觉多了。许多道理我不需要讲的太多,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大家感受到的远比我说的多的多。正如已故诗人海子咏叹:“到我的花园里漫步吧。这里有最朴实的文字,一如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般的小小兰花;这里有最温柔的文字,一如娇艳的玫瑰,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天里也让人觉得温暖;这里有深刻反省自己、解剖自己的文字,一如铁骨铮铮的长满了尖锐长刺的灌木;这里还有最严谨的、表达深沉的爱与恨的文字,一如沉稳的梧桐,播撒一地的绿荫,让人感到彻骨的清凉、彻骨的清醒……”。
  我的语文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能够拥有流畅的语言,来自由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拥有生花的妙笔,去自由抒写人间的真情。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徜徉在生命的海洋里,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香雪,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梦;红光暖尘,日影横斜,风驰萧萧,雨洗新秋,美得像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