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作者】 郭月明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初中课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品德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兴致不高。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习主动性;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同于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思想体系,是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体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从内心深处认同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其他学科的知识入脑入心,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正。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应试教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容乐观。首先,教师主要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影响,仅仅从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效果甚微,学生在被动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初中生正处与青春期,思想比较有个性,因此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非常的有个性,对于教师存在着叛逆心理,有些初中生更是把和教师的对抗看成是有个性的体现,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不达标,教学双方都受到消极的影响。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1)注重激发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需要能够驱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是促进个体学习的内部原因[2]。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良好习惯,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每日不可缺少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道德与法治转变成个人的爱好,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引导学习需求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由浅入深,从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升华到这门课程与国际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思想上获得提高,避免单纯的说教填鸭式教学课堂。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如下:同学们,作为未成年人有很多权利,知道你们现在拥有哪些权利吗?引发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基本权利说出来。通过这一教学情境,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兴趣也更高,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迫在眉睫,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不断的学习,构建一个有声有色的兴趣课堂,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3]。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平台,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的开展。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基本经济制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将几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做成一个整体图片,再分支相信的知识,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成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在课堂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思维导图,把抽象理论知识变得条理性,加大学生的关注力,使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避免道德与法治课堂过于枯燥、单调。
  (3)根据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十分的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才能真正的实现知识内化[4]。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转变,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情感的学习,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畅所欲言,把自己在新闻上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守护正义的真实事件,在学生说出事件之后教师从道德的角度进行逐一的分析,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埋下“道德”的种子。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养成维护正义、维护公平的美好品质。
  总而言之,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对于教师而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首先注重激发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次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要根据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刍议[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7.
  [2]施莉霞.体验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构建[J].黑河教育,2018(12):27-28.
  [3]车俊龙.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才智,2018(34):175.
  [4]张逸.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