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陆 川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天生桥镇初级中学)
【正文】进入初中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乡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起点低,进步慢
在一些地方,根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集中办学措施,在县城扩大了招生规模,小学毕业生总分120分以上就被县城录取,余下的学生只能在本乡镇就近入学,所以从整体上看,乡镇初中学生的起点大大低于县城学生,拉大了乡镇初中和县城初中的教学质量上的差距,也给乡镇初中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差生比例大,课堂纪律难以维持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理智。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睡觉,或者相互交谈,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种课堂纪律散漫、放松学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与学中双边互动的效果。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初中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而且文字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没有注重过程中的发散和启迪,而且方法和手段单一,使得课堂了无生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应试”上,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力量薄弱
在乡镇初中,客观上缺少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教师,有些地方还存在教师兼职兼课的现象,由于任课课程太多,任务过重,以致较难实现学科之间的跨度。加之从九八年以后,学科教材的几次变化,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材的驾驭程度跟不上教材的变化更新速度。另外,由于学科的纯文字性,没有数理化专业性强,很多人对思想品德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可以轻松教,轻松学,所以很多学科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乡镇初中教师流动性大,特别是年轻教师,只是把乡镇初中当作跳板,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以上种种导致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缺乏和紧张,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解决办法
(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指导
乡镇初中学生因为起点低,知识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整体上进步较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刀切”往往只会增加学科的两极分化,“满堂灌”也只会令学生更一头雾水,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案例作课堂的开始,或者用案例来讲解理论,或用案例作课程的延伸。由点到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通过作业或课堂活动的方式,增加对他们的侧重,使他们体会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有兴趣、有目标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二)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如通过教学活动让初三学生认识到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的关系。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报效祖国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并能在课堂上做到令行禁止,甚至做到不令而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道德建设的“双赢”。
(三)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法指导
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无疑都是好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总结。一言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主干简化,以关键词深化”的方法,也努力培养学生以这种方法去学习思想品德。在每章课程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画章节的“决策树”,并引导他们用关键词去回忆和再现教材,由宏观把握微观,再由微观探导宏观,点、线、面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能够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另外,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讲故事、演小品、开展辩论赛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此外,多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促进认识的深化。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加强对学科教师能力的培养
师资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充实乡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力量,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乡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匮乏已经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对于非本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了解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其次要积极参与上级举办的各种专业教学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变外行为内行,适应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再次要多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多出去取经,间接地从别人那里获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要注重校本教研,通过学校学科组的集体力量来提高本学科的整体水平。
总之,要提高乡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专业型的骨干教师。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乡镇初中的扶持力度,有效、及时地解决乡镇初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由此,乡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乃至整个教学工作必然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起点低,进步慢
在一些地方,根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集中办学措施,在县城扩大了招生规模,小学毕业生总分120分以上就被县城录取,余下的学生只能在本乡镇就近入学,所以从整体上看,乡镇初中学生的起点大大低于县城学生,拉大了乡镇初中和县城初中的教学质量上的差距,也给乡镇初中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差生比例大,课堂纪律难以维持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理智。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睡觉,或者相互交谈,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种课堂纪律散漫、放松学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与学中双边互动的效果。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初中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而且文字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没有注重过程中的发散和启迪,而且方法和手段单一,使得课堂了无生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应试”上,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力量薄弱
在乡镇初中,客观上缺少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教师,有些地方还存在教师兼职兼课的现象,由于任课课程太多,任务过重,以致较难实现学科之间的跨度。加之从九八年以后,学科教材的几次变化,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材的驾驭程度跟不上教材的变化更新速度。另外,由于学科的纯文字性,没有数理化专业性强,很多人对思想品德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可以轻松教,轻松学,所以很多学科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乡镇初中教师流动性大,特别是年轻教师,只是把乡镇初中当作跳板,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以上种种导致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缺乏和紧张,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解决办法
(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指导
乡镇初中学生因为起点低,知识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整体上进步较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刀切”往往只会增加学科的两极分化,“满堂灌”也只会令学生更一头雾水,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案例作课堂的开始,或者用案例来讲解理论,或用案例作课程的延伸。由点到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通过作业或课堂活动的方式,增加对他们的侧重,使他们体会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有兴趣、有目标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二)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如通过教学活动让初三学生认识到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的关系。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报效祖国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并能在课堂上做到令行禁止,甚至做到不令而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道德建设的“双赢”。
(三)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法指导
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无疑都是好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总结。一言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主干简化,以关键词深化”的方法,也努力培养学生以这种方法去学习思想品德。在每章课程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画章节的“决策树”,并引导他们用关键词去回忆和再现教材,由宏观把握微观,再由微观探导宏观,点、线、面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能够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另外,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讲故事、演小品、开展辩论赛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此外,多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促进认识的深化。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加强对学科教师能力的培养
师资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充实乡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力量,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乡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匮乏已经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对于非本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了解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其次要积极参与上级举办的各种专业教学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变外行为内行,适应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再次要多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多出去取经,间接地从别人那里获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要注重校本教研,通过学校学科组的集体力量来提高本学科的整体水平。
总之,要提高乡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专业型的骨干教师。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乡镇初中的扶持力度,有效、及时地解决乡镇初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由此,乡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乃至整个教学工作必然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