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作者】 李俊兰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小河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以及提升。同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有效的抓住这一历史阶段,积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则是现在语文教师继续解决的一项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1.1 朗读学习时间不足
  对于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而言,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等课程进程的开展,这一手段,明显的降低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以及对朗读的要领的掌握。此外,由于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大纲中对朗读环节的要求缺少具体的评判和评价标准,这就导致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个人的观念上忽视朗读所带给小学生的重要的意义,因此导致课程设计中缺少朗读的环节,使小学生语文朗读失去了该有的时间以及发展空间。
  1.2 朗读学习内容与主体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朗读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地将其它元素应用到朗读课程中,这就导致朗读课程的开展显得单一、枯燥,从而严重降低了小学生进行朗读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朗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朗读的发展。
  1.3 朗读评价过于死板
  是否建立完整的小学语文朗读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以及课堂中,语文教师会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锻炼,但是,却没有新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手段依旧是传统的几句语言——读的很好;好,下一个……这些评价的语言,在教师本人来看,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促使其内心获得被承认感;然而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听到了教师对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差别不大的时候,就会严重怀疑自己的成绩,从而有很大可能会导致学生个人对朗读积极性以及语文学习热情的都明显降低,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并且由于小学生各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对学生个人朗读能力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价,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对已有的各种研究进行讨论分析,可以直观的看出对于学生来说,越是新鲜的事物以及学习方法,越容易因其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极大的兴趣,从而保障学生在充分的积极性的陪伴下更好的接纳和理解知识。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条件下,教师如果不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依旧固守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手段,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厌学心理。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有效的抓住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课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则尤为重要。立足于这一基础点,相关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朗读课程注入一定的新鲜事物,并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技巧性的语文朗读训练。
  2.2 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提出,给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思考以及挑战。在这个全国上下追求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林以及教学设置[2],为更好的朗读课程的开展以及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 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以后,有效的提出了我国的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一理念。为了更好的深入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积极的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从传统的“课堂教师为主体”的理念中解放出来,发挥自己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将课堂有效的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新兴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更好的走出去,尽早的破除传统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性以及灵活性明显降低的劣势以及确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实行更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更好的培养起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要想促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的更好发展,就需要实行一定的策略以及手段来保障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3.1 加强重视,扩充朗读学习时间
  由于在目前的教学课程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所给予的学生课堂朗读的时间较少。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需要各个小学语文教师以及相关的教学负责人应该积极的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3]。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积极的打破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自己的教学设计起步,提升对小学生朗读的时间以及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保障学生朗读质量的提升。
  3.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灵活朗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开展。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断的体会到更多的朗读所带来的乐趣,有助于培养更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在整个课程的开展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身为引导者的任务以及职责,切实的走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可以适当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对自己的课堂添加一定的趣味活动等方式,提升小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朗读的课程,从而提升朗读教学的学习质量。
  3.3 重视积极引导,优化朗读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引导者作用,利用更好的教育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教学课程的质量。由于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教师的相应正确引导有紧密的关系,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朗读教学知识的培养以及提升、按照一定的朗读教学的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朗读课程的授课过程、正确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朗读课程。在这整个的环节中,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艺术性教学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朗读教学的正确评价模式,使学生真实客观的了解自己的朗读程度,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避免以一句话可以用来夸奖多个学生的现象的出现。客观真实的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分析。
  3.4 其他可实行的有效的策略以及手段
  为了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教师以及相关领导人员还可以实行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差异,为学生制定合适本人的明确的朗读要求与目标,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升与挑战自己,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个人的差异,充分了解、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制定合乎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学习计划;并且,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所有的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联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全校朗读的一个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朗读、会朗读,提升其朗读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4、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项良好的朗读能力对其口才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立足于新课改的形式,及时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切实有效的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切实有效的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洁.做好口语教学,提升语文能力——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J].读与写.2015(09):192.
  [2]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1):173.
  [3]季文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