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 蒿曼曼

【机构】 (安徽省太和县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高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忽视了兴趣教学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本文将具体探讨数学教学中学生失去兴趣的原因、兴趣教学的必要性及举措,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对初中教育更加关注。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数学知识点具有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甚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初中学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数学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升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担任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为了实现初中阶段的育人目标,让学生成功考上理想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
  1.教师角色僵化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为了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我国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特点不同,学习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师仍然束缚在应试教育桎梏下,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数学教学。这些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复存在,学习积极性同样会大打折扣。
  2.课堂乏味可陈
  初中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之中,教师需要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其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建良好师生关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
  3.功利目标导向
  纵观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可以发现功利导向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学生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基准,认为学生成绩完全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一次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卷面成绩差,并不能否定学生的能力;卷面成绩好,并不能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错误的目标导向下,学生学习会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和家长以成绩为重,要求学生分分必争;学生以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体会学习生活的愉悦感。重压之下学生难以体会学习乐趣,学习兴趣也会被逐渐削弱。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兴趣教学的必要性
  1.课堂效率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只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吸收和领悟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情况下,教师都不能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全部吸收。如果学生中途出现思绪游走的情况,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大折扣。对传统数学教学课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被束缚在僵化教学体制的桎梏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让学生把关注点放在数学知识上,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挖掘学生潜能
  初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万事万物都保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数学学科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一切理论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生发而来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汲取数学知识的营养,感悟数学学科的魅力。以商场购物为例,学生通过商场购物,可以对运算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日常积蓄为例,学生通过日常积蓄,可以锻炼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对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已经将数学学习作为兴趣,并把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继续坚持兴趣导向,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数学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
  3.优化学习方法
  初中生的个人兴趣与学习行为密切相关,只有培养学习兴趣,才能让兴趣指引学习行为。初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满探索欲望,教师只有逐步培养初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初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并不明显,兴趣成为学习能力区分的重要指标。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越高涨,学习能力越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越低落,学习能力越弱。教师从兴趣出发,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兴趣教学的有效举措
  1.尊重学生需要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对数学课程有着不同的期待,渴求教师能够为自己讲解与兴趣相关的内容。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4]。
  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调查问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数学知识?第二,学生最希望教师以哪种形式授课?第三,学生最希望在数学课程中收获什么?第四,学生最希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什么困难?学生的回答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层次化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能力比较强、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第二类是学习能力比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让其掌握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即可;针对第一类学生,教师需要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开放性的解题思路。
  2.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课堂,教师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现代教育技术含括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基础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等,还有微课教学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法等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应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确保教学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比如,教师在讲几何图形时,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可以调用互联网中的海量教学资源。为了深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呈现一些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图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又存在相通之处。以帐篷为例,从正面看帐篷,平面图形为三角形;从侧面看帐篷,平面图形为矩形;从立体几何角度看帐篷,立体图形为棱柱。以金字塔为例,从正面看金字塔,平面图形为三角形;从侧面看金字塔,平面图形为三角形;从立体几何角度看金字塔,立体图形为棱锥。
  几何画板也是进行几何图形知识点讲解的高效教学方法,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后,可以应用几何画板构建帐篷、金字塔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观看。在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立体图形思维之后,教师可以罗列几个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检验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登上讲台,绘制出部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或根据平面展开图绘制出立体图形。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点的认识将更加深刻,主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3.进行开放教学
  教学体制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最后要面向社会,数学学习是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数学学科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改变以往的功利导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可以开展多项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性。在开展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教师需要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学生的解题精度。为了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教师可以开展“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大比拼”活动: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二十五道题目,每个学生有十分钟的解答时间,在十分钟内正确计算题目最多的学生取得胜利,教师会为学生发放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学习热情也会被充分点燃。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一些新变。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优化课堂质量,教师必须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栾孟杰,崔国范:《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99-200.
  [2]蒋国民:《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以《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4(12):89-90.
  [3]汪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65.
  [4]段素芬:《跨学科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吗—一项来自丹麦的问卷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6):70-74.
  [5]颜景安:《寓教于乐,以趣激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几种做法》[J].科技信息,2008(2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