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有效培养边境农村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蒙玉兰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得不认真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边境农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基于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不得不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条件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边境农村小学里,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效果不错。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情境,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也为此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探究学习中来。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其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前,笔者带领在学校观察操场、花坛,判断花坛的形状,动手一起测量它的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操场的面积,指导学生用单位面积密铺的方法,也就是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探究之后汇报结果,交流想法。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深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尝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小组演示探究成果,交流做法。老师小结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以解决一个面积是15m2,底长5m的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的高是多少米?等实际问题巩固新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究数学欲望
随着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将启发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数学的欲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轻松活跃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在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学校各个活动场地活动的结构图,接着聚焦乒乓球活动场地,并运功工具栏里的尺子量出这个活动场地的长50米,宽是30米。然后在乒乓球活动场地的旁边出示这样一道题:“那坡县百省乡小学乒乓球活动场地的长是50米,宽3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乒乓球活动场地的边宽各增加20米,乒乓球活动场地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20×20=400(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把长延长20米、宽延长20米,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20米、宽20米的正方形。接着,笔者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可见,“巧” 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予以学生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是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将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笔者在设计“锐角和钝角”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活动一,变魔术。开课时,笔者以这一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面的有效参与打下了基础。活动二,分实物角。活动三,用三角尺验证锐角和钝角。这两个活动触动孩子们去探究新知,学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四,“变活动角”游戏。这活动是考虑到在后半节课学生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设计的一个巩固新知识的拓展延伸练习。因为活动有趣,学生又能动起来,所以活动让学生又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以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等方面是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指导,灵活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到应有的知识与快乐,使其善学。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数学的学习习惯,才能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有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边境农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基于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不得不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条件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边境农村小学里,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效果不错。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情境,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也为此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探究学习中来。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其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前,笔者带领在学校观察操场、花坛,判断花坛的形状,动手一起测量它的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操场的面积,指导学生用单位面积密铺的方法,也就是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探究之后汇报结果,交流想法。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深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尝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小组演示探究成果,交流做法。老师小结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以解决一个面积是15m2,底长5m的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的高是多少米?等实际问题巩固新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究数学欲望
随着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将启发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数学的欲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轻松活跃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在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学校各个活动场地活动的结构图,接着聚焦乒乓球活动场地,并运功工具栏里的尺子量出这个活动场地的长50米,宽是30米。然后在乒乓球活动场地的旁边出示这样一道题:“那坡县百省乡小学乒乓球活动场地的长是50米,宽3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乒乓球活动场地的边宽各增加20米,乒乓球活动场地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20×20=400(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把长延长20米、宽延长20米,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20米、宽20米的正方形。接着,笔者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可见,“巧” 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予以学生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是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将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笔者在设计“锐角和钝角”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活动一,变魔术。开课时,笔者以这一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面的有效参与打下了基础。活动二,分实物角。活动三,用三角尺验证锐角和钝角。这两个活动触动孩子们去探究新知,学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四,“变活动角”游戏。这活动是考虑到在后半节课学生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设计的一个巩固新知识的拓展延伸练习。因为活动有趣,学生又能动起来,所以活动让学生又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以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等方面是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指导,灵活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到应有的知识与快乐,使其善学。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数学的学习习惯,才能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