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初探
【作者】 赵鸿宇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初级中学)
【正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也对公民素质提出了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要求。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学校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感觉比较新鲜,所以会对物理感兴趣。但是学生的这种兴趣如不及时深化,很可能会渐渐失去,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畏惧、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努力使学生有这种感觉:物理课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有乐趣,物理课始终是最新鲜的。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我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实验,吸引学生探究精神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探究为主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合作、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去实践,体验到探究知识和理论产生和得出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让学生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教师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二、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主题,展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一系列的活动。
1、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小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点:
(1)克服困难,利用好现有条件开展课堂互动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进行,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开展好物理课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爱学,肯钻研。
(2)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指导
我觉得,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满堂灌”,但也不能放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学。教师要适当小结,板书也是必要的。在很多的学习活动之后,需要教师适时指导,而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3)注重实验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
演示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一味地教师做、学生看,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找学生代表来参与部分的操作,这样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认同感,结果也可以边引导边修正,使描述的语言规范。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但并不是让学生到了实验室放任自由,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好的素养。实验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完成实验各项要求,让学生知道实验中是按什么顺序去完成各操作的。
例如,当有各种操作的不规范出现,教师若及时加以指导可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要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实验,重视实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结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促进物理或其他学科的学习。
(4)注意课堂气氛,变苦学为乐学
课堂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举例,举例不够时教师补充。尽量以贴近生活的事,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事例导入课堂。接下来,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的动手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期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小组的合作都是互动课堂的一部分。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是最佳的。
2、生生合作,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措施和步骤如下
(1)合理科学分组,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合理
合理科学的分组是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同时每学期应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有效明确分工,组织好组内的学习、探究工作
在分好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之间的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合作学习的效果。
(3)有效积极引导,做好各小组的交流反馈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进行有效积极引导,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有利于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4)及时多元评价与反思,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身边的事物无时无刻的都对他们产生影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有很多的好奇,了解的欲望会不断地膨胀。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从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研究开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发展。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总之,课堂实验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线,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然、和谐、轻松、愉快但又不失创作激情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一、加强实验,吸引学生探究精神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探究为主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合作、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去实践,体验到探究知识和理论产生和得出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让学生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教师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二、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主题,展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一系列的活动。
1、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小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点:
(1)克服困难,利用好现有条件开展课堂互动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进行,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开展好物理课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爱学,肯钻研。
(2)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指导
我觉得,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满堂灌”,但也不能放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学。教师要适当小结,板书也是必要的。在很多的学习活动之后,需要教师适时指导,而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3)注重实验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
演示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一味地教师做、学生看,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找学生代表来参与部分的操作,这样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认同感,结果也可以边引导边修正,使描述的语言规范。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但并不是让学生到了实验室放任自由,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好的素养。实验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完成实验各项要求,让学生知道实验中是按什么顺序去完成各操作的。
例如,当有各种操作的不规范出现,教师若及时加以指导可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要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实验,重视实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结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促进物理或其他学科的学习。
(4)注意课堂气氛,变苦学为乐学
课堂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举例,举例不够时教师补充。尽量以贴近生活的事,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事例导入课堂。接下来,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的动手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期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小组的合作都是互动课堂的一部分。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是最佳的。
2、生生合作,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措施和步骤如下
(1)合理科学分组,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合理
合理科学的分组是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同时每学期应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有效明确分工,组织好组内的学习、探究工作
在分好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之间的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合作学习的效果。
(3)有效积极引导,做好各小组的交流反馈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进行有效积极引导,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有利于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4)及时多元评价与反思,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身边的事物无时无刻的都对他们产生影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有很多的好奇,了解的欲望会不断地膨胀。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从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研究开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发展。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总之,课堂实验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线,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然、和谐、轻松、愉快但又不失创作激情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