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作者】 邓华超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那东小学)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关键词:寓教于乐;创新精神;趣味无穷;激发;探究;创设
  学习兴趣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同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
  做为当代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使语文课趣味无穷,深深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的“趣味”。
  一、以巧设的问题,激发创新求异及辩论的激情
  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细读课文后,理解了内容,知道了骆驼的作用。我提出了问题:像骆驼那么难看它真的觉得自豪吗?这样一问,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来了兴趣,学生内部开始争论起来,看到每双小眼睛都亮亮的。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打破了头脑的“平静”,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我知道该给他们点时间去探究,我说:“认为骆驼觉得自豪的聚在一起讨论,反之也聚一起讨论,五分钟后辩论。”这五分钟里我仿佛看到他们的脑子像磁一样滋滋转动。辩论开始了。“骆驼的样子非常难看,有影响市容,不值得自豪。”
  “正方朋友你偏离了我们的主题,我们认为只讲外表体面对社会没有什么奉献,是不好的,如果你穿的都是名牌衣服,头发梳得油光可鉴,而学习却一塌糊涂,老师能说你是个好孩子吗?”骆驼是沙漠之舟,它应该值得自豪。
  看着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地辩得面红耳赤,听着他们或稚气或老成的观点,我看到他们热情投入了听、说、辩的训练当中。最后在同学们的辨析下,我们师生得出共同得出结论: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时需要老师巧设问题,让学生摆脱别人观点的束缚,思维之舟乘风破浪,不断驶向新的彼岸,创新之花在巧设的问题中才能开得烂漫。
  二、激而成趣,让语文课堂飞扬起来
  1、以乐激趣。
  语文课内外都可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游戏活动,从三年级的成语接力到六年级的讲演比赛,都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如一次语文活动课,我想出了一个以“春”为中心的连缀词句的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绞尽脑汁,思维空前活跃。一些一时连不上词句的学生只好认输罚歌,在没有精神负担的娱乐活动中产生了学习语文兴趣。
  2、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好奇和疑问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当学生感觉自己能提出疑问并得到教师肯定,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即使学生疑得不当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动人的课文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音乐配朗读、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简单的课件。我在《荷花》、《赶海》、《海底世界》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美感、绘画和细腻逼真。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黑板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手稿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之不强?
  四、开展各种活动,以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切忌单一的知识讲授,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学习技能,养成能力,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语文活动的形式尤其要新颖多样。比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背诵诗歌名句,讲解成语故事等;讲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人物摹仿、情境再现、诗歌朗诵、美文范读等,有时根本就把课堂当成一部短戏,让师生共同参与互动进行游戏或表演,老师与学生角色都可不断变化,或是演员、或是导演,或是观众;课后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猜谜语、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等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植树、慰问孤寡老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走进社会大课堂,去磨炼意志,陶冶情感,收集素材,从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五、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好极了!”“就是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真不错!真有你的!”“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生活中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是制造。让我们去做快乐的制造者吧!制造更多的快乐给别人,给你的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