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习共同体中英语课堂学生协同学习模式浅析

【作者】 杨 楠

【机构】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正文】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位英语老师都烂熟于心,热身、复习、导入、新课教学、拓展、总结布置作业。在共同体带领下,我们英语课堂有怎样的变化呢?先从孩子的学习模式变化上说。By yourself(自己完成任务)、Pair work(两人携手)、Team Work(小组协同学习)主要常用的这三种模式,需要注意哪些操作要点,可以怎样变化使用?引导英语教师,初步掌握共同体课堂活动操作模式。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习;策略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比如如何解决问题,怎样做好板书等细节。但是,这些是老师要做到哪一些,至于学生,他们不关心教师做什么,学生更关注的是怎么学,学到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这一主要因素,那么教学就是非常低效的。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更注重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使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倾听,互相交流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一昧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动力,很快就会降低,我们可以设置哪些协同学习的活动呢?可以使用哪些课堂的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发现:
  一、与文本对话——By yourself(自己完成任务)
  安静的与文本对话,自己思考,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找出还不是很懂的,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些往往是我们学习的开始,只有孩子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知识,想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更有动力,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闽教版英语第五册中,在教学《Meeting New Friends》的时候,由于是开学第一课,学生们没有预习,就在课堂上完成预习任务:读三遍,第一遍边读边画出新词,第二遍听录音,特别留意划下的新单词,第三遍就要求孩子,听录音跟读,这三个任务,都要求学生们静静跟教材对话,自己完成这三遍的读,在自己了解了学习要点之后,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速度自然快,学习效果又特别的好。
  而在课堂的尾声,也可以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静下心来,再与文本对话,以确认这节课,已经掌握到重难点,还有没有需要提出来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再以闽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Meeting New Friends》为例,在这节课的最后,安排学生再读课文内容,确认都会读了,也都读懂意思了,再模仿文中介绍新朋友Peter 的句子,写写我们班的新同学。这项独立完成的任务,可以检验学生今天的学习情况。为此,每节课让他们自己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水平线”,并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二、学会倾听,互相帮助——Pair work(两人携手)
  传统的教室,桌椅都是横竖排列,老师站在讲台前授课。全体学生全都面向教室前方,面对黑板和教师,后排同学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都只是前排同伴的后脑勺和不能靠近老师的距离感。而语言学习方面比较后进的学生,就更加害怕面对英语老师。在这些孩子的眼中,弱势学科的课堂就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场所,因为不敢开口,不敢进行学习。在接手六年级的班级时候,就深有体会,班上两级分化极其严重,不会的孩子,完全不敢开口,就连基本的跟读,都没有信心,半开玩笑,糊弄着读过去,让老师极其头疼。
  在共同体的课堂中,将两个的孩子,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语言等媒介,发表想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角色对等、平等互惠的课堂学习中,成为经验互补,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当伙伴在学习中产生困惑时,另一个学习伙伴便会立刻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同桌小伙伴两人入手,最熟悉的拍档,最了解的小伙伴,有困难更容易问出口,有问题能讨论得更加投入。在教学闽教英语第三册《Numbers and Time》一课中,课文内容很少,只有四幅图,简单的7个短句,其中有5个新单词,新词学完后设置同桌一起读,要求做到四读:一起读一次,消除紧张感;A读B听,我可以吸收不会的地方,也可以帮助你发现问题;B读A听,继续互相学习,携手进步;再一起完美的读一遍。这种同桌两人的共同体学习,可以运用到许多课上,帮助弱势孩子,同时也给足优质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辅导的工作又做得非常到位,成绩就能轻易提升,学生之间的友情进一步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深入学习——Team Work(小组协同学习)
  以往常见的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个孩子只要完成自己的一部分就行了,但这样就会出现后进生只会处理体力任务的现象,并未达到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中的效果,学者海森堡认为:和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尤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协作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行发问,并自己探索未解决的问题,寻找答案。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不会看到热烈发言的情形,但并不代表没有在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则是发生在安静的时间,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们在安静思考。协同学习旨在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和同伴互相协同合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不在乎答案并非唯一。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是身心沉浸在差异中,在差异中重组意义和关系的过程,所以“差异万岁”。在学习绘本《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的过程中,安排小组活动:给绘本续写,创作新的故事结局。在观察中,发现有个孩子,平时就是属于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他说,我有个很有创意的结局,但是我不会用英文写,小组中的小伙伴说,就推举他当编剧,一个孩子负责翻译,画画才能突出的负责配图,领导能力强的负责安排工作,监督工作状态,这样的学习状态,发挥每个孩子特长,一起进步的样子,不就是我们老师一直在追求的吗?
  这三种协同学习模式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的课堂中,或者在一节课中结合着使用,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活动,配合使用哪一种模式,给予学生跟小伙伴一起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供给长久的学习动力。共同体课堂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孩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勇于挑战,攀登高峰的学习习惯。协同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为课堂注入了慢慢的“活力元气”。
  参考文献:
  [1]佐藤学(2001)《学习的快乐-朝向对话》
  [2]佐藤学(2003)《教师的挑战》
  [3]教育部(201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