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导”,无定法但章可循——《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雪英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豫才中学)
【正文】 摘 要: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并通过实例论述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提高导入有效性的三种方法:悬念设疑导入法、熟知事件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总结、思考。
关键词:算法与程序设计;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模块,走进高中学生的课堂已经好些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程序设计本身的枯燥、严谨、难理解,大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普遍怀有畏惧心理,不如其他模块易学,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时,入门难,学着学着就没有了兴趣,老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劲,所以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是从课堂教学导入这个层面,提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阐述、分析、总结、思考。
二、实践与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以学生的“意义建构”为最终的目标和归宿。笔者认为,与之关联的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指引;三是课堂的整体逻辑性得到体现。而教学导入低效或无效会大大影响课堂的有效性,为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三种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的方法。
(一)悬念设疑导入,引领整个课堂——悬念设疑导入法
1、 悬念设疑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2、 实例分析
例1:在教授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学生操作:打开“两数的运算”应用程序,输入两个数,分别单击“加”、“减”、“乘”、“除”按钮,并请注意观察每次单击按钮后的运算结果。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使学生很快进入统一学习状态)
观察结果:“加”运算结果错误。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加”代码有错?
学生:打开代码窗口查看,一致反应没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觉得非常奇怪,有一种急于想知道原因的学习冲动。)
引出课题:同学们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话,那就要了解程序设计中的有关基本数据类型、基本运算、类型转换函数等基础知识。
例2: 复习课的教学
通过对一个综合程序的运行调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以此来达到复习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
实例:农农开心吗?
农农上初中了。妈妈认为农农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农农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参加妈妈为他报名的各科复习班。另外每周妈妈还会送他去学习武术、钢琴和书法。但是农农如果一天上课超过8个小时就会不开心。请你帮忙检查一下农农下周的日程安排,看看下周他会不会不开心。
界面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主动设置错误障碍,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相关知识点,并理解错误中所涉及的问题,远比教师讲效果要好得多。)
3.总结
悬念设疑导入法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学内容,设之以疑激之以欲,启迪思维,诱发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知识殿堂。疑,容易引起大脑定向研究反射,于是思维就应运而生。在这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确定疑难是关键,需要教师钻研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愿望的切入口或突破口。
(二)熟知事件导入,化抽象为具体——熟知事件导入法
1、 熟知事件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用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来驱动,引导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2、 实例分析
例1:在讲授第四章第三节if语句这一内容时,笔者作了如下的导入:
展示程序:QQ登录界面设计
学生反应:热情高涨,有些学生甚至高呼:老师快叫我们做吧!
(设计意图:QQ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为人知的一个聊天工具,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用。一出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
引出课题:“心动不如行动”。当我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后会出现哪些情况?学生回答:如果用户名和密码正确,那么成功登录;如果不正确,重新输入。这种使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判断结果,选择执行不同的处理,可以使用IF语句来实现。
例2:在讲授第二章算法实例这一块内容时,采用熟知事件导入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知识块1——“枚举”算法:可以通过“修补自行车轮胎”这一事件来引入阐述枚举算法的基本思想。
知识块2——“解析”算法:可以通过“计算3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值”这一事件来引出解析算法的思想。
知识块3——“排序”算法: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对“一个不规则的队伍中的人由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一事件作为导入,来讲解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思想方法。
知识块4——“查找“算法:可以通过“用英汉字典查阅英语单词”这一事件作为导入,帮助学生理解顺序查找和对分查找的算法。
3、 总结
《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语句使用、算法思想这块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熟知事件导入法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与新授知识相近或类似的事件,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让其保持学习的热情。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于要确定好合适的事件,在讲解时要尽量做到通俗化、生活化、条理化,力求通俗易懂。
(三)用旧知识作为辅垫,激发学生思维——温故知新导入法
1、 温故知新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利用新原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新原知识联结的交点,由原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具体可以通过热身题目、类比旧知识、复习等进行。
2、 实例分析
例1:在教授第四章“循环语句”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
热身题目:有如下的程序结构程序段:s=0:i=1:s=s+i:i=i+1: s=s+i:i=i+1: s=s+i:i=i+1:请问该程序段运行后,s=?,i=?。
设计意图分析: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我并没有设计这个热身题目,但我发觉在接下来讲解循环体中的语句时,学生对变量和S不断发生变化较难“接受”,为突破这个瓶颈,我把循环中的语句分解为他们已经学习过的顺序结构语句,这样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语句有什么用?这样重复岂不是太麻烦了?而循环语句的出现一方面能回答学生这个问题,同时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语句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新知识。
例2:在讲授“数组变量及应用”时,以下的类比法可以启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一个已学的实例“找出三个数的最大数”,要求学生写出“找出四个数的最大数”
学生:加一个变量D,与MAX变量比较,得到最大数。
教师:不错,若是10个数呢?
学生:那再增加6个变量,然后与MAX一一比较,得到最大数。
教师:若有100、1000个数,甚至是N个,(N是自然数)
学生:这样啊,老师,可麻烦了。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
引出课题:有,可以用数组变量来处理一批同类型的数据。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法,不仅可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又可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总结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但做好如何“温故知新”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达到课堂上的最大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后的思考
“导”无定法,以上分析和探讨的三种导入法只是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具体实践总结。在每个教师充满个性的教学导入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否应该成为实施教学导入中的一种共识,值得思考和探讨:
其一:教学导入要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教学导入本身就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应当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导入,切忌牵强附会。
其二:教学导入要加强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学习对象的分析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的必修内容。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其三:教学导入要去除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情景导入。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景体验或“作秀”化的情景展示最终会退出教学导入的舞台,而那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教学主题高度关联的情景,才能以其蕴含的“教学价值”焕发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边楚女.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电教》2010年第Z1期
[2]林万明.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Z1期
关键词:算法与程序设计;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模块,走进高中学生的课堂已经好些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程序设计本身的枯燥、严谨、难理解,大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普遍怀有畏惧心理,不如其他模块易学,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时,入门难,学着学着就没有了兴趣,老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劲,所以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是从课堂教学导入这个层面,提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阐述、分析、总结、思考。
二、实践与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以学生的“意义建构”为最终的目标和归宿。笔者认为,与之关联的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指引;三是课堂的整体逻辑性得到体现。而教学导入低效或无效会大大影响课堂的有效性,为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三种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的方法。
(一)悬念设疑导入,引领整个课堂——悬念设疑导入法
1、 悬念设疑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2、 实例分析
例1:在教授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学生操作:打开“两数的运算”应用程序,输入两个数,分别单击“加”、“减”、“乘”、“除”按钮,并请注意观察每次单击按钮后的运算结果。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使学生很快进入统一学习状态)
观察结果:“加”运算结果错误。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加”代码有错?
学生:打开代码窗口查看,一致反应没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觉得非常奇怪,有一种急于想知道原因的学习冲动。)
引出课题:同学们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话,那就要了解程序设计中的有关基本数据类型、基本运算、类型转换函数等基础知识。
例2: 复习课的教学
通过对一个综合程序的运行调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以此来达到复习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
实例:农农开心吗?
农农上初中了。妈妈认为农农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农农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参加妈妈为他报名的各科复习班。另外每周妈妈还会送他去学习武术、钢琴和书法。但是农农如果一天上课超过8个小时就会不开心。请你帮忙检查一下农农下周的日程安排,看看下周他会不会不开心。
界面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主动设置错误障碍,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相关知识点,并理解错误中所涉及的问题,远比教师讲效果要好得多。)
3.总结
悬念设疑导入法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学内容,设之以疑激之以欲,启迪思维,诱发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知识殿堂。疑,容易引起大脑定向研究反射,于是思维就应运而生。在这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确定疑难是关键,需要教师钻研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愿望的切入口或突破口。
(二)熟知事件导入,化抽象为具体——熟知事件导入法
1、 熟知事件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用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来驱动,引导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2、 实例分析
例1:在讲授第四章第三节if语句这一内容时,笔者作了如下的导入:
展示程序:QQ登录界面设计
学生反应:热情高涨,有些学生甚至高呼:老师快叫我们做吧!
(设计意图:QQ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为人知的一个聊天工具,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用。一出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
引出课题:“心动不如行动”。当我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后会出现哪些情况?学生回答:如果用户名和密码正确,那么成功登录;如果不正确,重新输入。这种使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判断结果,选择执行不同的处理,可以使用IF语句来实现。
例2:在讲授第二章算法实例这一块内容时,采用熟知事件导入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知识块1——“枚举”算法:可以通过“修补自行车轮胎”这一事件来引入阐述枚举算法的基本思想。
知识块2——“解析”算法:可以通过“计算3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值”这一事件来引出解析算法的思想。
知识块3——“排序”算法: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对“一个不规则的队伍中的人由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一事件作为导入,来讲解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思想方法。
知识块4——“查找“算法:可以通过“用英汉字典查阅英语单词”这一事件作为导入,帮助学生理解顺序查找和对分查找的算法。
3、 总结
《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语句使用、算法思想这块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熟知事件导入法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与新授知识相近或类似的事件,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让其保持学习的热情。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于要确定好合适的事件,在讲解时要尽量做到通俗化、生活化、条理化,力求通俗易懂。
(三)用旧知识作为辅垫,激发学生思维——温故知新导入法
1、 温故知新导入法的主要内涵
利用新原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新原知识联结的交点,由原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具体可以通过热身题目、类比旧知识、复习等进行。
2、 实例分析
例1:在教授第四章“循环语句”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
热身题目:有如下的程序结构程序段:s=0:i=1:s=s+i:i=i+1: s=s+i:i=i+1: s=s+i:i=i+1:请问该程序段运行后,s=?,i=?。
设计意图分析: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我并没有设计这个热身题目,但我发觉在接下来讲解循环体中的语句时,学生对变量和S不断发生变化较难“接受”,为突破这个瓶颈,我把循环中的语句分解为他们已经学习过的顺序结构语句,这样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语句有什么用?这样重复岂不是太麻烦了?而循环语句的出现一方面能回答学生这个问题,同时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语句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新知识。
例2:在讲授“数组变量及应用”时,以下的类比法可以启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一个已学的实例“找出三个数的最大数”,要求学生写出“找出四个数的最大数”
学生:加一个变量D,与MAX变量比较,得到最大数。
教师:不错,若是10个数呢?
学生:那再增加6个变量,然后与MAX一一比较,得到最大数。
教师:若有100、1000个数,甚至是N个,(N是自然数)
学生:这样啊,老师,可麻烦了。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
引出课题:有,可以用数组变量来处理一批同类型的数据。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法,不仅可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又可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总结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但做好如何“温故知新”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达到课堂上的最大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后的思考
“导”无定法,以上分析和探讨的三种导入法只是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具体实践总结。在每个教师充满个性的教学导入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否应该成为实施教学导入中的一种共识,值得思考和探讨:
其一:教学导入要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教学导入本身就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应当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导入,切忌牵强附会。
其二:教学导入要加强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学习对象的分析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的必修内容。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其三:教学导入要去除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情景导入。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景体验或“作秀”化的情景展示最终会退出教学导入的舞台,而那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教学主题高度关联的情景,才能以其蕴含的“教学价值”焕发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边楚女.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电教》2010年第Z1期
[2]林万明.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