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探初中阶段化学核心素养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养成——积木教学
【作者】 刘 媛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四中学)
【正文】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高中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也应承担化学核心素养养成的重担。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指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初中化学中提出化学是从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原子的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对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以分子、原子教学内容为载体,初步养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利用积木进行分子和原子、酸碱概念及性质等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学科核心的养成。
由于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教学难度增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利用积木作为教具对分子、原子进行讲解。在学生玩积木的过程中构建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概念,同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先给学生一张房子的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选择相应的积木进行拼搭。然后告诉学生用拼搭房子的积木拼搭一艘船,要求是所有的积木必须全部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拼搭各自的船,展示学生拼搭的船,他们的造型各异,学生们用相同的积木做出了不同的造型。此时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小积木就是一个原子,而大家搭建出来的房子、船就是分子,很多的房子放到一起就是物质。
从房子到船的过程其实就是拆散积木,然后重新组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整理积木的时候按照积木的基本形状进行归类,比如都是正方体的积木不论大小都放在一起,统称为正方体积木。整理积木的过程完成了元素概念的构建,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积木只有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等几个基本形状,却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造型。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能组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
用积木来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能够将学生无法想象的分子、原子变得易于接受,对概念的构建有帮助。学生也能很快的理解分子和原子。
当然积木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分子、原子的入门课,在“结构决定性质”观念的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讲解酸碱概念及性质时积木教学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拼搭一辆车,造型各异的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能动,这些车能动的原因是他们都拼装了轮子。引导学生思考轮子的功能是什么?不管我们拼装的造型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有了轮子就能动,也就是说在拼搭过程中有了轮子这个结构,那组装出来的造型就具备了“动”这一性质。这样就能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这就能轻易的解释为什么酸有通性,碱有通性。在水的作用下离解出来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在水的作用下离解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就是碱。氢离子和氢氧根就同积木中的轮子一样,氢离子具有的性质就表现为酸的通性,而氢氧根的性质就表现为碱的通性。氢离子遇到氢氧根就能够结合成水,酸中有氢离子、碱中有氢氧根,因此酸碱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水。酸碱的这些性质都是由结构决定的。
我们从搭建积木的过程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将其引申到化学学习中,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建构化学观念。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将积木引入我们的化学课堂,在玩的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在玩的过程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得以养成。
以上是我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养成的小小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指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初中化学中提出化学是从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原子的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对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以分子、原子教学内容为载体,初步养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利用积木进行分子和原子、酸碱概念及性质等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学科核心的养成。
由于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教学难度增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利用积木作为教具对分子、原子进行讲解。在学生玩积木的过程中构建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概念,同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先给学生一张房子的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选择相应的积木进行拼搭。然后告诉学生用拼搭房子的积木拼搭一艘船,要求是所有的积木必须全部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拼搭各自的船,展示学生拼搭的船,他们的造型各异,学生们用相同的积木做出了不同的造型。此时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小积木就是一个原子,而大家搭建出来的房子、船就是分子,很多的房子放到一起就是物质。
从房子到船的过程其实就是拆散积木,然后重新组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整理积木的时候按照积木的基本形状进行归类,比如都是正方体的积木不论大小都放在一起,统称为正方体积木。整理积木的过程完成了元素概念的构建,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积木只有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等几个基本形状,却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造型。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能组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
用积木来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能够将学生无法想象的分子、原子变得易于接受,对概念的构建有帮助。学生也能很快的理解分子和原子。
当然积木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分子、原子的入门课,在“结构决定性质”观念的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讲解酸碱概念及性质时积木教学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拼搭一辆车,造型各异的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能动,这些车能动的原因是他们都拼装了轮子。引导学生思考轮子的功能是什么?不管我们拼装的造型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有了轮子就能动,也就是说在拼搭过程中有了轮子这个结构,那组装出来的造型就具备了“动”这一性质。这样就能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这就能轻易的解释为什么酸有通性,碱有通性。在水的作用下离解出来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在水的作用下离解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就是碱。氢离子和氢氧根就同积木中的轮子一样,氢离子具有的性质就表现为酸的通性,而氢氧根的性质就表现为碱的通性。氢离子遇到氢氧根就能够结合成水,酸中有氢离子、碱中有氢氧根,因此酸碱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水。酸碱的这些性质都是由结构决定的。
我们从搭建积木的过程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将其引申到化学学习中,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建构化学观念。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将积木引入我们的化学课堂,在玩的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在玩的过程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得以养成。
以上是我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养成的小小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