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作者】 王鹤玲 丁海燕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正文】摘 要:语文是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在目前学科壁垒日趋森严,重理轻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的教育环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无疑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革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因为语文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历史。所以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一、品质引导,强化意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究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世间百态与真、善、美。文学即人学,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们的情感得以激发并引以共鸣,这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净化和思考,更是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以人为本,民主学习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服从——驯服型教学;另一方面是传授——训练型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严重扼杀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服从——驯化型教学中教师就如同古代所说的传道者,学生为学道者。教学过程实则为“驯化”,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这种教学分明是对学生人性的压迫,摧残,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授——训练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学会熟练应用这些规则。其实这里指出的应用实质上是机械的应用,没有充分的考虑语言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观中学生处于被传授,被灌输的对象,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充分的运用对话型教学,能够充分的尊重中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师生合作,“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倡导合作互动,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发面进行:
(1)调节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促进互动合作。课堂互动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当然,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四、开放教学,多维创新
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特点,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行、思想、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身行为品德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楷模。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过去陈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发展成探索性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马秉禄.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3(19):143-144.
[2]郭立娟.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J].软件:电子版,2015(8):100. [3]李林桧.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5).
关键词: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因为语文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历史。所以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一、品质引导,强化意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究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世间百态与真、善、美。文学即人学,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们的情感得以激发并引以共鸣,这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净化和思考,更是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以人为本,民主学习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服从——驯服型教学;另一方面是传授——训练型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严重扼杀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服从——驯化型教学中教师就如同古代所说的传道者,学生为学道者。教学过程实则为“驯化”,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这种教学分明是对学生人性的压迫,摧残,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授——训练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学会熟练应用这些规则。其实这里指出的应用实质上是机械的应用,没有充分的考虑语言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观中学生处于被传授,被灌输的对象,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充分的运用对话型教学,能够充分的尊重中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师生合作,“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倡导合作互动,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发面进行:
(1)调节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促进互动合作。课堂互动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当然,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四、开放教学,多维创新
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特点,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行、思想、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身行为品德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楷模。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过去陈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发展成探索性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马秉禄.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3(19):143-144.
[2]郭立娟.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J].软件:电子版,2015(8):100. [3]李林桧.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