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操作模式的实验探究

【作者】 杨 华

【机构】 (广西容县容西镇深柳小学西江分校)


【正文】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育工作者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反思,对学校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感悟,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进。本文主要分析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数学探究;问题情境;动手操作;转化迁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质疑猜测、归纳演绎、实验操作、调查统计、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学习范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应落实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探究欲望 
  建构主义认为,当教师从现实世界和真实生活中提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元素创设问题情境时,更易拉近学生与教学知识、教学问题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当创设的情境呈现出一种目标,学生又一时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情境的优劣取决于它是否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展开自由想象,主动思索,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能否使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精心创设与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探究新知的问题情境,引起他们的好奇,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多媒体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牛栓在草地中的木桩上,牛走一圈。师:刚才,同学们看了多媒体动画演示,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略)……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要知道牛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就要求什么的面积?生答:求圆的面积。师:那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呢?……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便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设问的能力。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遗憾的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大部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问题,回答问题,这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积极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创造性,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就越璀璨。因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成为探究性学习遵循的最高准则,也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所在。为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较强的引导力,有效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这个内容时,多媒体播放吊桥、支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最终发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归纳推理出了数学结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学生提出问题后,课堂教学即进入实验操作,自主探究阶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急迫的心理需求,渴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应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比较,推理分析,动手操作,探求新知;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动手实验,统计分析,获取真实的数学情感体验,历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目前,问题探究主要有“实验操作”和“调查研究”二种方法。 
  (1)实验操作。“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数学学科的学习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唯有真正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口,才能获得深刻的感知,才能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操作,动手实践,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才能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化理解,牢固记忆。因而,动手实验操作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推拉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并要学生动手操作,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要让手上的四边形不再晃动,该怎么做?让学生全面开动手、脑、眼、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小学数学上的许多知识是直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而获得的。但有些如用水量、用电量的统计,环境污染的调查等特定课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深入家庭、社区、街道、商店甚至互联网进行调查、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例如,在“统计知识”这一节课时,提前让学生针对“家庭用水使用情况调查”这一主题,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全班每个同学家庭的月用水总量,用于吃喝煮饭的用水量,用于洗澡的水量,用于洗衣服洗地板的水量,用于冲厕所的用水量等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摸索统计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能力。 
  三、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渗透转化和迁移思想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注重并开展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合力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转化和迁移思想,使学生学会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新知识转变成旧知识,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探求出问题的答案,探究出数学规律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腿脚不灵活,要拄着拐杖行走?”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将此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加以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心情愉悦,情绪高昂,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经过热烈讨论,列出了多个生活中的数学案例:①推独轮车时,人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②独轮车停靠下来时,二支木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③自行车停靠时,两个轮子和支脚成为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获得了探究成果,对问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牢固的掌握。在学生获得新知后,教师应设计几道典型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自主探究获得的数学结论,举一反三,加以解决。例如,在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后,布置了以下类型的习题,要求学生合作解决:(1)从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2)从圆柱体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3)从圆柱体积和高求圆柱底面的周长。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进一步理解了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检验了探究过程和结论,巩固了对探究成果的掌握和应用。
  四、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总结和反思
  总结探究结果和反思探究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反思能够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来完成。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可以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从而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最后,各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老师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总结反思本次探究性活动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提供依据。在交流合作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不仅增强了合作精神,还能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活动不用严格按照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来开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