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异“想”天开,让“语”翼更丰满
【作者】 梁舒淇
【机构】 (广西北流市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儿童掌握语言知识是与想象相关联的,语言是想象驱动的外化形式,想象是语言发展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培养想象力必须从基础的语言文字开始,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这说明学习语言与激发想象二者是相依相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绝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培养想象力,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当然,抛开培养想象力,依靠“题海战术”训练语言的传统做法也是低效的,不可取的。
关键词:思维;训练;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丰富语言、增强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小中想大,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一些不起眼的形象性词语,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以小见大,理解文章主旨。而凭借这样细小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敢、勇气,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扎煞起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描述。有的说,是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有的说,是羽毛象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刺猬,这样就是对课文的补充。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老麻雀的神态是怎样的。这样,教师就可抓住“扎煞起”这一不起眼的形象基础,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
二、同中想异,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它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力。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对这样的语句“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让学生展开想象,缠足之前孙中山的姐姐会是怎样的?通过对比,学生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就能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无中想有,培养学生的补充能力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精彩。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扑去以后的结果怎样呢?文章故意留下了悬念,按一般思维习惯,小羊一定会成为狼的腹中之物。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回答可能有:狼用力过猛,一下撞在大石头上;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小羊获救了,等等。只要说得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现存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学生的想象十分奇特,有的说: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有的说: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四、静中想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红军战士英勇夺桥的过程,是对文中的“他们带着马刀,背着手榴弹┅┅”这一段描写的形象再现。教学时,教师可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一幅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夺桥的战斗场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图中红军战士的表情,目光,动作,想象他们此时在想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精神。
五、境中想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境,极易激发学生对该情境中人物形象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教学中,可以播放这些音像资料,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就课文内容进行配乐表演。有些会表演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有些会表演小扬科好可怜,被打得很重,只有狗为他鸣不平等等。这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重新创造出新的、悲惨的小扬科形象。
六、文中想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例如教学《月光曲》一文,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图画,描绘文中的意境;其次运用音乐情境将学生引入文章意境。这样,“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做铺垫”,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使文中意境成为学生胸中之景,心中之情,口中之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采用了古中想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古诗意境),因中想果(续编故事),景中想美(观察大自然,感悟自然之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训练;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丰富语言、增强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小中想大,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一些不起眼的形象性词语,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以小见大,理解文章主旨。而凭借这样细小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敢、勇气,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扎煞起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描述。有的说,是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有的说,是羽毛象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刺猬,这样就是对课文的补充。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老麻雀的神态是怎样的。这样,教师就可抓住“扎煞起”这一不起眼的形象基础,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
二、同中想异,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它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力。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对这样的语句“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让学生展开想象,缠足之前孙中山的姐姐会是怎样的?通过对比,学生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就能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无中想有,培养学生的补充能力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精彩。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扑去以后的结果怎样呢?文章故意留下了悬念,按一般思维习惯,小羊一定会成为狼的腹中之物。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回答可能有:狼用力过猛,一下撞在大石头上;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小羊获救了,等等。只要说得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现存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学生的想象十分奇特,有的说: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有的说: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四、静中想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红军战士英勇夺桥的过程,是对文中的“他们带着马刀,背着手榴弹┅┅”这一段描写的形象再现。教学时,教师可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一幅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夺桥的战斗场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图中红军战士的表情,目光,动作,想象他们此时在想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精神。
五、境中想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境,极易激发学生对该情境中人物形象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教学中,可以播放这些音像资料,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就课文内容进行配乐表演。有些会表演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有些会表演小扬科好可怜,被打得很重,只有狗为他鸣不平等等。这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重新创造出新的、悲惨的小扬科形象。
六、文中想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例如教学《月光曲》一文,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图画,描绘文中的意境;其次运用音乐情境将学生引入文章意境。这样,“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做铺垫”,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使文中意境成为学生胸中之景,心中之情,口中之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采用了古中想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古诗意境),因中想果(续编故事),景中想美(观察大自然,感悟自然之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