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感知力的探究

【作者】 廖务登

【机构】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茶山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它们或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或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美,或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或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章,实在太令人陶醉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力,也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要遵守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感知力
  曾在一本书中看过“审美化教学”一词,大意是说通过想象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并运用教学形式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读了以后很有感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审美化教学”。所谓语文教学审美化,就是以美的规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之中,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缺乏想象,就会弱化审美教育的功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力。 
  一、在文本的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弄清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找出文章中存在的对比关系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去发现美与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人物特点对比,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后羿和逢蒙两个人的语言、形态和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比,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实的、好的、美丽的,什么是假的、可恶的、丑陋的,从而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主观和客观、表象和本质进行比较,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判断美,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挖掘形象信息,展开想象的空间 
  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个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文想象主要表现为审美想象,它是通过对审美知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美的内容,更有无所不包的美的表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教育中,对于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和大脑的发展及教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肤浅的,审美性不强。 
  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的、展开合理的相像,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掌握相像的方法;在相像中,去体味文本所表达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本身的特性,借助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的相像,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中的美词佳句挖掘出来,并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只有这样,大自然的神奇美、祖国的山河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趣。 
  三、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自然美、社会美:如,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美丽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高贵机智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细节等等。此外,文本的语言十分优美,或生动形象,或简洁含蓄,或新鲜多样,或节奏明快。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发挥审美相像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写景的句子,但却寄托了诗人浓厚的情感。李白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创设情境,创造审美的气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应当是自由的、发展的,它渗透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之中,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她展现在教学情境之中。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极高的热情去探索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到真实情境,体验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境界。如在教学诗歌《我们一起来植树吧》一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境:假设今天是植树节,我们就是诗歌中的学生,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去植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从而真正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真情所在。 
  比如,在学习《黄继光》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描写道“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这两部分分别描写了黄继光同志牺牲前英勇战斗的场面以及战士们看到黄继光牺牲后燃起的斗志,描写的都是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了革命事业每个战士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告诫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仔细品味文章中所呈现的美,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去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让学生真正享受小学语文文本之优美,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岩.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1). 
  [2]莫素君.例说语文审美化教学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