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升能力,渗透中学理念——再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作者】 唐亚丽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中心学校)
【正文】 有些同学在小学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可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去网吧、厌学、甚至辍学等现象。看到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也曾找过几个辍学在家的学生谈过话,问其原因,大多数说是因为数学跟不上。可见,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日渐突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尽快熟悉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应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就如何降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衔接的陡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可分为四块,即:有理数、整式、方程、和立体几何。难点是有理数。小学升入初中,一开学就学习“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作为一个刚离开小学的学生,要求他们准确理解、计算,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的”的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兴趣骤减。因此应先在小学阶段对与中学有关联的内容作以简单渗透。例如在现在小六数学课本的总复习中已出现了负数的运算,仅用自然数的知识来解答是不够的,教师就应做一下拓展。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拓展与渗透。
1.教学中由自然数向有理数进行渗透。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由“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为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结合六年级练创考81页上有关负数的习题,我是这样向学生进行渗透的,首先我们知道夏天的温度较高用零上来表示;而冬天的温度较低,我们听天气预报怎样说的?零下应怎样表示呢?我在自然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负数在某一方面的意义。其次,拿出一个有色的酒精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引出“负数”的概念,教会他们“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再结合试题:哈市10月份某一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10℃,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在教他们计算时,我首先向学生把数轴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10℃与-2℃相差多少度呢?在数轴上实际就是求10到-2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很快地就想出只要把圆点两侧的10和2相加就可以了。然后,多找几道练习题加以巩固,相信为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多少做了一点铺垫。
2.教学中由“数”向“式”进行渗透
在小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七年级第一章主要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飞跃。如何使学生上了七年尽快地适应呢?用教研员包尚志老师的话讲:在小学六年级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知识点及习题进行渗透与训练,为七年级的教学服务。我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平均速度一节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都是S,上山的速度是v1,下山的速度是v2,那么此人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此题学生看后都感觉束手无策,当告诉它们把字母当作已知数来做时,它们还是不习惯,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进行专项训练,隔一段时间还给他们留一些类似的作业题,加以巩固。这方面虽不是我们六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但为了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中学的教学思想。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指导、训练,相信为他们升入七年级学习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定会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我教的上一届升入学城的学生:张红、王甜甜、朱瑞等同学的数学成绩现已在学城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证明了我在小学六年级为降低中、小数学之间的“陡坡”的实际做法是正确的。
3.教学中进行解答方法上的渗透
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决应用题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却不同.例如在解一个水果花篮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价20%后,售价为108元,那么它的成本价应是多少元?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后,根据“单位1”是未知时用除法;“单位1”是已知时用乘法,多了就加,少了就减的原理可列出算式:108÷(1+20%),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它的成本价是X元,只要直译原题X+20%X=108便可求解.这样即好理解,又为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到了初中,相对来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与小学不同。
教师也讲得精、练的少,课程内容的抽象性也比较强。为了学生上中学后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自己教法,积极主动地采用那些新型多变,正确、合理的近似于中学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教学中用中学的计算方法来教小学
在实际授课与检查作业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没有耐心。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地下滑,准确率特别低。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呢?我想,学生自身原因是一方面,从老师自身来说,在教计算教学时或许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教学铺地砖这一节时,由于计算量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方砖铺一间教室的地面,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来铺需800块;如果改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来铺需多少块?正确列式:30×30×800÷(40×40)。小学生往往是一步一步的脱式计算,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而我则让学生把30×30×800看成一个整体,把40×40看成一个整体。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的形式,然后约分后是30×15=450(块),这样学生一看,原来计算这么简单。以后的教学中只要遇到这种类型的题,我就指导他们按这种方法去做,学生不再害怕计算,相反对这样的计算他们兴趣更浓、更乐于计算。通过用这种方法训练的上一届学生,他们对计算兴趣、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到了学城对中学的数学计算适应的很快,它们的优越性在每一次月考中都得以体现。自己也充满了对数学的学习信心。
2.解应题尽量用方程来解
记得在多次教研会上,中学教研员包尚志同志一再强调,方程是最完美的解题方法,从小学就应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步骤,为中考奠定基础。我在实际教学中,也体会到了方程的确是最完美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练创考91页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温的哥哥骑自行车旅游,第一天行了32千米,第二天行了41千米,第三天行了44千米,第四天行的比这四天的平均路程还多9千米,问第四天行了多少千米?这道题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解列式为(32+41+44+9)÷3+9,学生就较难理解;而转为列方程,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具体解法为:解:设这四天行的平均路程为X千米,由题意可得,■=X。这虽然是间接设未知数,但学生也会很容易理解:四天行的总千米数÷4=四天行的平均千米数这一关系式。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数量关系很简单的应用题,我也鼓励学生用方程去解。目的是为学生上七年级学习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打基础,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打基础。通过去年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今年学城几次的月考都有力地证明了这无不是一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好办法。
以上是我实际教学中的几种做法,自我感觉效果不错,能缩小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距。为了让更多的中学生不因数学而去网吧、不因数学而辍学,让我们小学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多观注一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让学生尽早地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早一点摆脱小学的依赖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可分为四块,即:有理数、整式、方程、和立体几何。难点是有理数。小学升入初中,一开学就学习“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作为一个刚离开小学的学生,要求他们准确理解、计算,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的”的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兴趣骤减。因此应先在小学阶段对与中学有关联的内容作以简单渗透。例如在现在小六数学课本的总复习中已出现了负数的运算,仅用自然数的知识来解答是不够的,教师就应做一下拓展。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拓展与渗透。
1.教学中由自然数向有理数进行渗透。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由“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为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结合六年级练创考81页上有关负数的习题,我是这样向学生进行渗透的,首先我们知道夏天的温度较高用零上来表示;而冬天的温度较低,我们听天气预报怎样说的?零下应怎样表示呢?我在自然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负数在某一方面的意义。其次,拿出一个有色的酒精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引出“负数”的概念,教会他们“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再结合试题:哈市10月份某一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10℃,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在教他们计算时,我首先向学生把数轴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10℃与-2℃相差多少度呢?在数轴上实际就是求10到-2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很快地就想出只要把圆点两侧的10和2相加就可以了。然后,多找几道练习题加以巩固,相信为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多少做了一点铺垫。
2.教学中由“数”向“式”进行渗透
在小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七年级第一章主要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飞跃。如何使学生上了七年尽快地适应呢?用教研员包尚志老师的话讲:在小学六年级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知识点及习题进行渗透与训练,为七年级的教学服务。我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平均速度一节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都是S,上山的速度是v1,下山的速度是v2,那么此人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此题学生看后都感觉束手无策,当告诉它们把字母当作已知数来做时,它们还是不习惯,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进行专项训练,隔一段时间还给他们留一些类似的作业题,加以巩固。这方面虽不是我们六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但为了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中学的教学思想。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指导、训练,相信为他们升入七年级学习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定会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我教的上一届升入学城的学生:张红、王甜甜、朱瑞等同学的数学成绩现已在学城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证明了我在小学六年级为降低中、小数学之间的“陡坡”的实际做法是正确的。
3.教学中进行解答方法上的渗透
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决应用题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却不同.例如在解一个水果花篮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价20%后,售价为108元,那么它的成本价应是多少元?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后,根据“单位1”是未知时用除法;“单位1”是已知时用乘法,多了就加,少了就减的原理可列出算式:108÷(1+20%),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它的成本价是X元,只要直译原题X+20%X=108便可求解.这样即好理解,又为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到了初中,相对来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与小学不同。
教师也讲得精、练的少,课程内容的抽象性也比较强。为了学生上中学后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自己教法,积极主动地采用那些新型多变,正确、合理的近似于中学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教学中用中学的计算方法来教小学
在实际授课与检查作业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没有耐心。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地下滑,准确率特别低。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呢?我想,学生自身原因是一方面,从老师自身来说,在教计算教学时或许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教学铺地砖这一节时,由于计算量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方砖铺一间教室的地面,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来铺需800块;如果改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来铺需多少块?正确列式:30×30×800÷(40×40)。小学生往往是一步一步的脱式计算,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而我则让学生把30×30×800看成一个整体,把40×40看成一个整体。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的形式,然后约分后是30×15=450(块),这样学生一看,原来计算这么简单。以后的教学中只要遇到这种类型的题,我就指导他们按这种方法去做,学生不再害怕计算,相反对这样的计算他们兴趣更浓、更乐于计算。通过用这种方法训练的上一届学生,他们对计算兴趣、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到了学城对中学的数学计算适应的很快,它们的优越性在每一次月考中都得以体现。自己也充满了对数学的学习信心。
2.解应题尽量用方程来解
记得在多次教研会上,中学教研员包尚志同志一再强调,方程是最完美的解题方法,从小学就应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步骤,为中考奠定基础。我在实际教学中,也体会到了方程的确是最完美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练创考91页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温的哥哥骑自行车旅游,第一天行了32千米,第二天行了41千米,第三天行了44千米,第四天行的比这四天的平均路程还多9千米,问第四天行了多少千米?这道题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解列式为(32+41+44+9)÷3+9,学生就较难理解;而转为列方程,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具体解法为:解:设这四天行的平均路程为X千米,由题意可得,■=X。这虽然是间接设未知数,但学生也会很容易理解:四天行的总千米数÷4=四天行的平均千米数这一关系式。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数量关系很简单的应用题,我也鼓励学生用方程去解。目的是为学生上七年级学习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打基础,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打基础。通过去年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今年学城几次的月考都有力地证明了这无不是一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好办法。
以上是我实际教学中的几种做法,自我感觉效果不错,能缩小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距。为了让更多的中学生不因数学而去网吧、不因数学而辍学,让我们小学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多观注一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让学生尽早地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早一点摆脱小学的依赖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