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者】 梁艳梅

【机构】 (广西那坡县幼儿园)


【正文】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幼儿的社会交流对幼儿的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情况的不断变化,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也需从“娃娃抓起”,作为幼儿的各项能力之一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已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幼儿实施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用以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他们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着爱着,呵护着,要啥给啥,惟恐慢待着他(她)。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独立王国”似的单元内,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良的习性——不合群。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不让别人碰他(她)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见人就脸红,害羞腼腆等表现,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所以,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与人交往应是友好、平等、互相尊重的,我们要求幼儿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能主动与人交往。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要求幼儿做到在校能主动向班内及其它教师问好,在家中能主动向父母和同龄小伙伴左邻右舍问好。教师坚持以身作则,处处给孩子作示范,随机教育幼儿,懂得互尊互爱的道理。同时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能让幼儿明白“互相谦让、团结友好”,因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是从学会与人相处的态度开始的。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是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同理心”是让自己能感受、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就是让幼儿在交往中,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体谅别人的心情,理解他人的心境。幼儿与其他人矛盾时,往往会与之争论或大哭不止,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采取积极态度,对于不合理的,引导幼儿去感受,去正确处理,去自己解决问题。幼儿会从中感受到和领悟到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交流能顺利开展,使幼儿之间亲密无间。
  二、 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技巧,是有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前提
  目前许多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孩子任性。不会很好的与同伴交流,加之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小,与人交往的机会少,缺乏群体概念,缺乏交往能力。因此,作为幼儿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交往方法和技巧,使幼儿建立社会交往的意识和情感,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习得交往设略,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第一,培养幼儿与人为善的友好态度,不霸道,学习礼貌言语,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比如:与人交谈时,一定要留意别人的感觉,看着讲话人目光;与同龄人玩耍时,不要抢,有先有后;游戏时一定有输有赢,生活也一样,对待失败要有平和心态,更重要的是,在别人赢时,自己要有君子风度,向对方表示祝贺。第二,让幼儿体验被同伴拒绝和接纳的不同感受。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些问题甚至会演变成为成年后的犯罪诱因。经常遭到同伴的拒绝会导致儿童的焦虑和心里不健康,交不到朋友就意味着参加活动的机会减少,丧失许多个人发展的机会,导致儿童自尊和自我效能的降低,精神上会产生不愉悦的情感。而能被同伴接纳的幼儿则正好相反。再与同伴的交往中,会学到许多与人相处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一天中保持心情快乐,易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第三,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与满足。我们通过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幼儿充分体验与同伴相处所带来的交往的乐趣,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任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如请胆小的幼儿到别的班级借东西等,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大家轮流当值日生等。理解“快乐”“悲哀”“气愤”“害怕”和“厌恶”等,这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结合幼儿特点,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基本部分。无疑,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最重要途径。幼儿是在游戏中与同伴频繁交往,感受交往的愉快。根据这一特点,游戏也就成了我们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主要手段。游戏的种类很多,在平日教学中我注重开展各种游戏,如:娃娃家、小餐厅、小医生之类的游戏,教师要选择、设计有益于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游戏,重点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轮流与等待,解决与冲突,遵守规则,交往策略渗透到游戏中去,可利用不同主题的游戏来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客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游戏中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体验,使幼儿亲近起来,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着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要寓教于乐,是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如:在建筑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必须共同商定,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中,幼儿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在有趣的游戏中,使幼儿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发挥,避免生硬牵强地灌输,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交往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 家园社区同步,共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家长,要改变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以示保护的做法,要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多到公共场所活动,去大自然观光,去别人家做客,要允许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并引导他们友好的游戏。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增加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与成人交往。孩子随家长走亲访友,购物参观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可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交往能力。同时,扩大幼儿交往范围,可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幼儿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与父母,老师、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儿园所学的交往知识和方法,到社区活动中加于运用和强化。 如 :到临近的菜场、公园去参观、游览,给敬老院的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等。每次外出,幼儿都能学到许多在幼儿园和家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如:会排着队伍步行,主动向人问好,观察沿途的商店和公共设施,与接触的对象交往,完成外出任务等。幼儿也非常喜欢这些活动,交往时情绪饱满,主动性、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五、 延伸课外,开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新渠道
  教师可以与家长配合,指导幼儿,进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活动。如春游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家后把所见所闻说给家长听,请家长评一评,要求幼儿帮父母买东西,力所能及的购物活动,锻炼幼儿与交际能力。随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而增加,幼儿就会对未来的成功保持乐观的态度,把能力看作是拥有多个维度,多种形式的观点,这样,所有的幼儿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不同方面的专长。促进幼儿发展,使其为提高幼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服务。关注幼儿的需要,突出激励功能,激发幼儿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在这过程中让幼儿成为想交往,会交往,乐交往的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每一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幼儿教师,要耐心指导,密切联系家长,共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应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既不能一蹴而成,也不能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要多为幼儿创造环境,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