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能少——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作者】 田玉莲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东风精铸学校)
【正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朱自清先生则直接指出,通过读“把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以说“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唯有“读”才能把躺着的文本读鲜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唯有“读”才能认识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
一、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讲授哪种体裁的课文,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方式。然而,要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和指导,使原本是“两张皮”“各自为阵”的“朗读与阅读”真正实现有效地合二为一呢?根据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感情朗读”指导和训练的初步探索与观察所得,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流利地读,就是要求对朗读的内容比较熟悉,不断读、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对朗读的要求,不但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学生学而有法,使朗读教学行之有效。每次朗读训练前,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读:反复诵读,积累词、句、段;精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二)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执教《怀念母亲》一课,我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的: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可能是学生缺乏对作者失去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体会,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后,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没有慌,也没有作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作了一些作者的情况介绍,再进行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让学生们明白该怎样读。后来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比原先有感情、打动人。课中,当讲读到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段落作范读时,我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以期让学生主动发现,并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这几个词的表达效果。接近尾声时,我又进行了一次“点睛式”的范读。随着教师的一次次的范读,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读懂了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
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我不失时机地发挥好教师范读的作用,赢得了精彩。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师的范读,还不能够完成朗读教学的全部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在有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还要和字词讲解、课文分析、教师范读、放声准备等系列活动结合进行。指导朗读的要点还在于教导学生把自己从文中所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出来,使朗读起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作用。
2.注重朗读读训练的形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必然要求反复读,但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设计好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可以指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齐读、引读等等,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搞诗歌朗诵会、配乐散文朗读、等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朗读水平。
3.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创设好朗读的情境。
有感情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知道,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把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充分地朗读出来,读之前,用投影打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火车启动的汽笛声和车轮声,听到一定的程度,再煽一下情,然后让学生齐读,效果非常好,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二、加强默读训练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誉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只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明其趣、得其情、悟其神,默读就是实现学生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的最佳途径。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是默读。因此默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综合上述可知,朗读和默读各有功能和作用,而且两者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熔于一炉!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我们携手果断地踏上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的回途——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少!
一、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讲授哪种体裁的课文,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方式。然而,要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和指导,使原本是“两张皮”“各自为阵”的“朗读与阅读”真正实现有效地合二为一呢?根据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感情朗读”指导和训练的初步探索与观察所得,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流利地读,就是要求对朗读的内容比较熟悉,不断读、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对朗读的要求,不但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学生学而有法,使朗读教学行之有效。每次朗读训练前,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读:反复诵读,积累词、句、段;精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二)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执教《怀念母亲》一课,我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的: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可能是学生缺乏对作者失去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体会,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后,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没有慌,也没有作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作了一些作者的情况介绍,再进行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让学生们明白该怎样读。后来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比原先有感情、打动人。课中,当讲读到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段落作范读时,我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以期让学生主动发现,并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这几个词的表达效果。接近尾声时,我又进行了一次“点睛式”的范读。随着教师的一次次的范读,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读懂了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
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我不失时机地发挥好教师范读的作用,赢得了精彩。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师的范读,还不能够完成朗读教学的全部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在有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还要和字词讲解、课文分析、教师范读、放声准备等系列活动结合进行。指导朗读的要点还在于教导学生把自己从文中所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出来,使朗读起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作用。
2.注重朗读读训练的形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必然要求反复读,但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设计好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可以指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齐读、引读等等,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搞诗歌朗诵会、配乐散文朗读、等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朗读水平。
3.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创设好朗读的情境。
有感情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知道,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把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充分地朗读出来,读之前,用投影打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火车启动的汽笛声和车轮声,听到一定的程度,再煽一下情,然后让学生齐读,效果非常好,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二、加强默读训练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誉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只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明其趣、得其情、悟其神,默读就是实现学生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的最佳途径。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是默读。因此默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综合上述可知,朗读和默读各有功能和作用,而且两者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熔于一炉!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我们携手果断地踏上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的回途——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少!